推动研究水浒 弘扬民族精神  
    主办:中国水浒学会
    顾问:佘大平
    主编:浦玉生

  • 首页
  • 关于水浒国际网络
  • 联系我们

首页 >> 耐庵亭

施耐庵年谱二

作者:赵伯英 李奇林 @ 2002-02-21

《施耐庵年谱》修改稿(二) 赵伯英 李奇林 修改人:李奇林 公元 1347 年(元至正七年) 收罗贯中为门徒。 罗贯中这年约十八岁。 明·王圻《稗史汇编》认为罗贯中“有志图王者。” 清·顾苓认为罗贯中“客霸张士诚。” 清·徐渭《徐鈵所绘水浒一百零八将图题跋》称罗贯中“欲讽士诚,续成《水浒》 百二十四回》。 按:从罗贯中与张士诚的关系,与《水浒》的关系,可知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 传说中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决非妄说。 公元 1348 年(元至正八年) 五十三岁。 这年,方国珍兵起。 注:当年刘基还在浙江任上,他反对征伐方国珍,后归故里青田。 按:刘基的民族意识有代表性。施耐庵撰写《水浒》所反映出来的民族意识,正是 当时汉族知识分子共同的意识。 公元 1351 年(元至正十一年) 五十六岁。 这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起义;李二等兵起;徐寿辉称天完帝。 公元 1352 年(元至正十二年) 五十七岁。 这年,元将脱脱大破李二;郭子兴起兵据濠州。 这年,卞元亨见张士诚。 注:《柏门老人年谱》:“至正间谒中山永王毛平章。”按:查元代正史,元无中 山王,亦无毛平章。也许是抄谱者误将曾称过周王的张士诚写成永王(“周”的草体字似 “永”);“中山”是“草埝”的曲写(取两字的部分笔形);“平章”是官名,张士诚降 元后,曾被封为此职。 又:《元亨将军传》中说:“欲毁这(?家)产给军饷,募兵勤王,以倡士民助义之 心。” 按:张士诚起义是有筹备阶段的,不是突发性的。以上两则隐写了卞元亨参与张士 诚起义的筹备活动。一“谒”一“义”是关键字。 公元 1353 年(元至正十三年) 五十八岁,施耐庵参与张士诚的起义活动, 估计这一年过江到草埝、白驹、便仓一带。 这年,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和李伯升、潘原明、吕珍等十八人在白驹场张 家墩揭竿起义,在白驹场杀了弓手丘义和一些大盐商,首先攻打兴化,在得胜湖畔小阳山结 寨。 《明史·张士诚传》:张士诚“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按:张士诚本人未必是盐 丁,否则何来好施之“财”,如无一定地位那能一起义便有“群辈”?他应原是一个与 “盐”和“船”有关,且有闯荡江湖经验的“领袖式”人物。 据《兴化文史资料》第五辑赵振宜《探施耐庵隐居兴化县施家桥》中说:“至正十 三年( 1353 )张士诚率盐丁起义时张士诚曾通过其属下卞元亨相邀施耐庵。施耐庵因和 卞元亨要好(表兄弟关系),尤其赞赏张士诚的行动,遂出任张士诚的幕僚。张得施耐庵的 佐助,起义十分顺利,民间至今流传着‘十八根扁担齐上戴家窑,一路杏花(兴化)村,顺 带高邮州’的歌谣。据《吴王张士诚载记》所述,张士诚在至正十三年( 1353 )三月陷 兴化,结寨得胜湖,组织战舰,训练舟师。”按:军中如无谋士,怎能有如此深谋大略! 据《吴王张士诚载记》中提及张士诚走访施耐庵时,施耐庵正写到《水浒》第四十 五回。按:第四十五回是《水浒》的一个关键回目,四十五回前,是义侠小说的范畴,以义 侠活动为主体情节;四十五回后转入军事活动,以起义的军事活动为主体。施耐庵能写出四 十五回以后的情节,这该与他直接参与张士诚起义有关。 《柏门老人年谱》:“越二岁,应聘举义。”“又五年丁未,公历事戎行,专阃政, 与大明抗衡焉。”按:这里明确指明卞元亨辅佐张士诚。施氏与卞氏是表亲,同时辅助张士 诚是符合封建社会荣衰与共的关系网法则的,何况施氏本来就在从事写《水浒》明心志的工 程呐! 又据明·万历《盐城县志》卷二:“卞元亨,伍佑场人,生有膂力,曾蹴虎至死,亦 能诗文,尝任吴帅,墓在大冈镇。”注:“吴”为张士诚在苏州称王的称号。 《古盐卞氏谱·卞元亨传》记载,元末“东海常出猛虎,路绝往来,公忿曰:‘昔周 处父射虎杀蛟,以除民害,吾当效之!’人以为狂,公独往,无寸械,适虎当振威,公从容 近之,以足蹴其颌,虎立毙,其豪迈如此!”按:卞元亨蹴虎,这是有史籍记载的,施耐庵 能写武松打虎,千古一绝,不与打虎人朝夕共事,如何能写得如此栩栩如生? 公元 1354 年(元至正十四年 岁次甲午) 五十九岁。 这年,张士诚据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 这年,脱脱败张士诚。哈麻谗脱脱,翌年,脱脱被杀于云南。 公元 1355 年(元至正十五年) 六十岁。 这年,张士诚打下通州,渡江南征。 这年,韩林儿称宋帝,建都亳州。 这年,朱元璋起兵。 公元 1356 年(元至正十六年) 六十一岁,随张士诚军至苏州。 这年,张士诚攻下苏州,改苏州为平江,自立为吴王。 据《兴化文史资料》第五辑赵振宜《探施耐庵隐居兴化县施家桥》中说:张士诚 “ 1356 年建都平江(今苏州),始称‘周王’,复称‘吴王’。自此和朱元璋兵马接 境,互相攻伐,各有胜负。当时,施耐庵曾建议张迅速挥戈北上,直捣元朝统治者老巢大都 (今北京),未被采纳。在朱元璋据金陵后,施耐庵又向张士诚建议,暂回师草埝,巩固江 北,是为上策。并说:‘獐’(张)不能上‘树’(苏州),回到‘草上’(草埝)才会活 跃。张士诚仍未采纳。” 又一说:施耐庵的劝说是:“獐不离草,草不离獐,獐在草里可藏身,上树必 亡。” 按:两说同一意,都有巩固根据地的意思。 这年,哈麻被诛,搠思监为右相。 这年,朱元璋克金陵。 公元 1357 年(元至正十七年) 六十二岁。因屡遭张士诚拒谏,遂隐居江 阴,授徒、行医。 张士诚的参军俞思齐力主降元;秋,张士德在常州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后,也派人动 员张士诚降元,以借元王朝兵力来打败朱元璋。于是,张士诚派周仁去找元江浙行省右丞相 达识帖睦迩请降,被元顺帝封为太尉,赐了御酒龙衣。(参考《明史·张士诚传》) 这年,明玉珍反于成都。 据《兴化文史资料》第五辑赵振宜《探施耐庵隐居兴化县施家桥》中说:“张士诚 仍未采纳(指施耐庵要张士诚回草埝的建议)反于 1357 年 8 月降元。虽则伪降,但 施耐庵本不满元末政权,又屡遭拒谏,遂回江北隐居。”又说:“从至正十七年( 1357 )即六十一岁以后,隐居施家桥,闭门著书。” 按:施耐庵最初的隐居地未必是“施家桥”,应是江阴祝塘徐麒处。 丁振华《关于施耐庵的传说》:“洪武中,举人才,徐麒为明太祖使蜀有功,得一品 朝服,不愿为官,告老还乡。”(《江海学刊》 1961 年 6 月号) 注:徐麒,字本中,号心远,是个很有才学的见识之人。(详见江阴《徐氏 谱》) 梅寄鹤在《古本水浒》叙中说:“洪武年间,他(指施耐庵)住在江阴的祝塘镇上, 坐了一个塾,收集了许多学生,教书为活。刘伯温先生曾经上了两本,在洪武皇帝面前保奏 道:‘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准奏,下诏书到江阴 召他进京,召了几次,他只推说有病,把圣旨谢绝了。” 据江阴民间故事中有“徐家大宅”事,“黄泥岗即景阳岗”之说,“见徒手打虎受 启发而写武松打虎”之说,“童子糯可治马瘟”之说,等等。 公元 1358 年(元至正十八年) 六十三岁。 这年,元将搠思监有罪,免。 这年,韩林儿据汴梁。 这年,南宋末年丞相陆秀夫的五世裔孙陆仲达谒见张士诚。注:据陆仲达在洪武年间 所写《〈陆氏再续家谱〉原序》,其中云:至正十八年,“(予)家居无事,因托本县识人 卞元亨、陈打虎引谒张士诚于梁垛场,相与议论,不合意,不欲留,复归冈门,是时予年二 十五岁。”按:此项记载中的“至正十八年”待考。但,此条可反映卞、张之间的关系。 公元 1359 年(元至正十九年) 六十四岁。 这年,元大都督孛罗镇大同察罕击败韩林儿,克汴梁。 这年三月,张士诚攻建德,李文忠派副将率兵从小北门偷偷出城,抄小路翻过鲍婆 岭,出碧溪坞,绕到敌阵后面大败之。(见《明史纪事本末》) 公元 1360 年(元至正二 0 年) 六十五岁。 这年,搠思监复相。 这年,陈友谅弑徐寿辉称帝。 这年三月,朱元璋征召浙东刘基、章溢、叶琛、宋濂至建康,成为朱元璋的主要谋 臣。 公元 1361 年(元至正二十一年) 六十六岁。 这年,朱元璋击陈友谅,走之。 公元 1363 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六十八岁。在江阴作《新水令·秋江送别》、《送 别》。 这年九月,张士诚称吴王,“鲁渊、陈思均以谏阻称王,辞官走。”(见《平吴 录》)按;这年九月,张士诚降元已五年,所以施耐庵《新水令·秋江送别》有“五年” 句。鲁渊系属降元派,张士诚既不降元,就此辞官,在政治态度上鲁渊与施耐庵不全相同。 “送别”系送刘亮渡江北上事。 这年,明玉珍称帝。 这年,陈友谅死。 这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围攻安丰,刘福通向建康告急。 这年三月,张士诚军攻破安丰,杀刘福通。 公元 1364 年(元至正二十四年 岁次甲辰) 六十九岁。劝徐家多种燕麦。 这年,朱元璋称吴王。 这年,罗贯中与《天一阁钞本录鬼簿续编》的作者贾仲明复会。在《天一阁钞本录鬼 簿续编》中有一则廖廖数十字的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 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1364 )复会,别来又六 十余年(指作者八十岁时回忆),竟不知所终。” 按:“竟不知所终”,也许与施耐庵一起隐居著书有关。 注:贾仲明( 1343-1422 以后),号云水散人,济南淄川(今山东淄博)人。据 《书录鬼簿后》署:“永乐二十年壬寅( 1422 年)中秋淄川八十云水翁贾仲明书于怡和 养素轩。”可见 1364 年贾仲明为二十一岁,小于罗贯中约十二岁,与罗贯中“为忘年 交”是可信的。 按:罗贯中号为“湖海散人”,也许他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太湖、洞庭湖、洪泽湖与 东海、黄海之滨有关。 又,卞元亨退居田里。据《柏门老人年谱》:“又五年丁未,大明洪武登吴位 (疑为又八年甲辰,即 1364 年,待考),公历事戎行,专阃政,与明抗衡焉。”“越八 年(从 1345 年算起),而退居田里。” 据梅寄鹤《古本水浒》叙:“夏。该下种了,徐家又向施耐庵请教:‘先生,今年种 什么庄稼好?’施缓缓说道:‘我看,种燕麦吧,不需成熟,即割曝储藏,当获厚利。’徐 家就按施耐庵说的在田里种了燕麦。到了第二年春天,张士诚出兵攻打江阴,江阴守将康茂 才(朱元璋的部下)敌不住,兵败牛角塘。朱元璋闻讯,亲自领兵来救,可刚到江阴,军马 都得了瘟病,不能出阵,朱元璋心中焦急万分。军师刘伯温打听到施耐庵隐居在祝塘,连忙 向朱元璋推荐:‘此人才高,通医术,把他请来,定能医治马瘟。’朱元璋正要派人去召 请,施已着人将燕麦送来,军马吃下去病都好了。朱元璋钦佩不已,特派刘伯温前来召请。 施耐庵在徐家呆不下去,只得避开,回到苏州阊门外施家巷中。”又,“洪武年间,他(指 施耐庵)住在江阴祝塘镇上,收集了许多学生,教书为活。刘伯温先生曾经上了两本,在洪 武皇帝前保奏道:‘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准奏, 下诏书到江阴召他进京,召了几次,他只推说有病,把圣旨谢绝了。” 公元 1365 年(元至正二十五年) 七十岁,在徐家,后因朱元璋派员征召,由顾逖帮忙,又徙兴化施家桥、白驹,继续 著《水浒传》。与顾逖信,并有对答诗。 明人杨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先公耐庵,……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 隐居著《水浒》自遣,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 又,丁振华《关于施耐庵的传说》(《江海学刊》 1961 年 6 月号):“洪武 中,举人才,徐麒为明太祖使蜀有功,得一品朝服,不愿为官,告老还乡。” 又,据台湾《大华晚报》 1980 年 7 月 26 日赵知人《施耐庵的故里及其遗 迹》中说:“这天,当刘伯温来到施耐庵的书斋时,忽听里面发出一阵阵激烈的撕打声和吆 喝声,推门进去一看,只见施耐庵精神抖擞,抡起拳头,正和案头上一只栩栩如生的纸扎老 虎拚打,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施耐庵抬头看到是刘伯温来了,赶忙上前拜揖,口称:‘军师 远道而来,有失远迎,万望恕宥。’刘伯温一边答礼,一边笑着说:‘我这是二次奉旨前来 恭请师兄哩!’施耐庵知刘伯温的来意,忙命家人摆上酒筵来,殷勤劝刘伯温吃酒,刘伯温 乘酒兴,随口念了几句诗:‘闻说江南一老牛,诏书征下已三秋,主人有甚相亏处?几度加 鞭不转头!’施耐庵知道这是戏谑自己,当即回称:‘老牛力竭已多年,项破皮穿只爱眠, 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必再加鞭!’他念完诗句,一连干了几大杯,然后装着酒醉,回书 房伏在书案上睡了。刘伯温近前一看,桌上放着他还没写完的《景阳岗武松打虎》这一回书 稿。他明白施耐庵是不愿为官的,就未再加劝说,回去复旨了。刘伯温走后,施耐庵唯恐朱 元璋再来征召,便到白驹场西边十八里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阊门外故居的格局,建了房 院,迁来此地,并沿用故居的地名,东面叫枫桥,南面叫柳桥,北面叫板桥,总称施家桥, 亦称施家村。当时,村西有一芦苇荡,占地十余亩,荡中芦草繁茂,鱼虾甚多,每到秋冬季 节,野鸭成群飞来。荡口直通河溪,沟河交岔,荡中还有一土墩,高高露出水面。施耐庵便 以此为梁山泊,常和罗贯中一起,坐着小船,登临其上,犹如画写生一般,专心从事创 作。” 按:《水浒传》第一百二十回,特地写了一段关于宋江到楚州(今淮安市楚州区)的 文字:“宋江公事之暇,时常出郭游玩。原来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唤做蓼儿洼。其 山四面都是水港,中有高山一座。其山秀丽,松柏森然,甚有风水。虽然是个小去处,其内 山峰环绕,龙虎踞盘,曲折峰峦,陂阶台砌。四周港汊,前后湖荡,俨然是梁山泊水浒寨一 般。”这说明,“蓼儿洼”的外景正是“梁山泊”的原型。所谓“楚州南门外”即今兴化小 阳山、得胜湖和大丰市白驹施耐庵纪念馆的花家垛一带。 又,据明万历《兴化县志》、清康熙《松江府志》记载:顾逖,字思邈,兴化人。元 大德间举人,至正间进士,至正十九年至二十二年,任松江同知,后迁嘉兴路同知。后归 隐。注:原见清乾隆四十六年进士顾九苞遗墨,后传至顾硕(石荪)。曾刊于 1910 年 5 月创刊的兴化《楚阳》杂志(旬刊、石印),金逸园主编。施耐庵给顾 逖诗云:“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叫李子结如瓜。”(相 传,元至正十六年,彰德一地的李树所产李子大如瓜,时值战乱,民谣就有‘李生黄瓜,民 皆无家。’)顾逖的答诗是:“群自江南来问津,相逢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 桃源好避秦!”按:阳山,在常熟。顾逖的答诗显然是希望施耐庵不要在常熟落脚。施耐庵 到兴化后,自然称所落脚地为“小阳山”。又按:施耐庵与顾逖的赠答诗,为顾逖后裔顾石 逊抄藏。顾石逊于清光绪二十六年任河南兰封知县。 又,据曹晋杰文:“ 1975 年访问大丰县通商公社益民大队八十五岁社员施以能 (施耐庵十七世孙),曾谈到‘施耐庵为避张士诚征召(系朱元璋?),外出游学,结识了 不少名士,其中也提到兴化一个姓顾的(记不得名字),施耐庵迁兴化,还是这个人帮的 忙。”按:口传:施耐庵在白驹的门联是“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烟”,意思是故居是 “吴”(苏州),现迁兴化是为了避“明”(朱元璋)。 公元 1366 年(元至正二十六年) 七十一岁 这年,二月至四月,朱元璋派徐达率军攻克张士诚控制的高邮、淮安等地。十二 月,朱元璋派徐达为元帅、常遇春为副帅,带领二十万人马,包围苏州。 这年,扩廓伐张良弼。 这年,明玉珍、韩林儿相继死。 公元 1367 年(元至正二十七年) 七十二岁 这年正月,朱元璋始称吴元年;九月,常遇春攻破了平江(即苏州),执张士诚 送往金陵,张士诚绝食身亡。按:张士诚诞辰为农历七月三十日。旧时苏城于此日家家户户 门前扎草龙,烧九四香(谐音为“狗屎香”,实为“荀思香”),名为祭地藏,实为纪念张 士诚(张士诚小名“九四”)。苏城民谣:“生不谢宝庆杨(完者),死不怨泰州张(士 诚)。”(注:张士诚击败元朝苗兵杨完者,据苏称王。) 公元 1368 年(明洪武元年) 七十三岁,正式由苏迁兴化,《水浒》已有定稿,并 从白驹传出了手抄本。 注:水浒,就是“水边”,含有“在野”的意思;又有典故,《诗经》上有“古公 亶父,朝来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是歌颂周代发祥史的;又,“水浒”意即“水泊 梁山”,取“水”为名,实写聚义之“山”。苏州,滨临太湖,又靠长江,据此“山”头称 雄者,张士诚也。 据伯绥氏《梦花馆笔谈》中说:“抄本传到朱元璋的皇宫里来了。朱元璋因为几次 派人请施耐庵出来做官都没有来,所以看了这本书很生气,随即作了批示:‘此倡乱之书 也。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贻患。’于是秘密派人把施耐庵捉来,关进了刑部天牢。” 注:此说可信之点是:明初已有手抄本的《水浒》。 据清陈广德于咸丰四年所作《施氏族谱序》中的“耐庵先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 复由兴化徙白驹场。”可见,在张士诚政权灭亡后,施耐庵避祸到白驹是有家族史的依据 的。 又,施耐庵十四世孙施埁于清咸丰五年所作《建祠记述》中说:“吾族祖耐庵公明 初自苏迁兴,后徙居白驹场。由一本而支分派别,传衍至今,近王五百年矣。” 按:《水浒》中所采用的吴语(以苏州为中心的方言)、盐城、兴化方言和俗语随 处可见,佐证了施耐庵熟悉江苏南北为主的民间口语。 卞元亨归隐便仓应比施耐庵至白驹略早: 据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卞元亨从张士诚,力阻降元,屡谏不听,归隐海 滨。” 据清沈俨《诵芬堂文集》亦记有卞元亨从张士诚起兵及归隐之事。 卞元亨四十五岁,回故乡便仓。据《柏门老人年谱》:“阅八年(此八应为五, 从 1864 年算起),而退居田里,迨洪武御极,公年四十三(三系五之误),避名敛迹, 处于海滨。” 明万历《盐城县志》载有“洪武初,张士诚将卞元亨,居县治东南便仓,手植牡 丹,士诚灭,元亨远戍……十年,终年九十。” 清末《古盐卞氏谱·卷五》也载有“元亨,号柏门老人,以布衣应辟为(张吴 王)殿左将军,”“太祖有明后,三诏不应,戍辽东,著《辽海集》行世。” 又,清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户簿主事陈广德于咸丰四年( 1854 年)撰 《施氏族谱序》:“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复由 兴化徙居白驹场。” 又,白驹民谣:“三年成《水浒》,七月作《封神》” 这年,朱元璋称帝,定都金陵;徐达、常遇春定中原,陷元都;元定帝走开平; 九月,朱元璋下诏求贤(注:见《典故纪闻》) 公元 1369 年(明洪武二年) 七十四岁。 这年,常遇春克开平,元帝奔和林。 公元 1370 年(明洪武三年,岁次庚戌) 七十五岁,逃奔淮安,寄寓小方壶斋, 病卒。 明人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先生家淮安,与余隔一墙,惜余生太晚,未亲教 益,每引为恨事。”又说,“公殁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 按:王道生与王肇庆该为同宗,否则怎会有“与余隔一墙”之说?但,王道生未必 见过施耐庵,因为其墓志中有“惜余生太晚”之语。 按:施耐庵死后,临时葬在淮安,直至 1421 年长孙施文昱才迁葬至兴化,并 请王道生写墓志。 据淮安包百皊说:“施耐庵是借住在王肇庆典当里的‘小方壶斋’中。清光绪年 间,王氏后裔王寿萱曾刻一部《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施耐庵墓在兴化施家桥村东一处高墩上。 这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设科取士。 这年,元帝崩于应昌,明谥顺帝。 (全文结束) 修改于2002 年元月 诚请专家学者参与修改

最新文章

AI发布

浦玉生著《张士诚传》读后感

AI发布

浦玉生著长篇人物传记《张士诚传》简评

AI 望海

试论浦玉生传记文学方法论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网站目录

  • > 水浒争鸣文库
  • > 学会动态
  • > 周锡山说水浒
  • > 明清小说研究
  • > 欧阳健说水浒
  • > 耐庵亭
  • > 水浒街
  • > 水浒传播史
  • > 佘大平说水浒
  • > 水浒杂志
  • > 水浒文化
  • > 水浒艺苑
  • > 水浒博物馆
  • > 水浒博客
  • 联系方式:

    邮箱:pyscn@sina.com

    © 2021 SHUI-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