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研究水浒 弘扬民族精神  
    主办:中国水浒学会
    顾问:佘大平
    主编:浦玉生

  • 首页
  • 关于水浒国际网络
  • 联系我们

首页 >> 耐庵亭

施耐庵与朱升的比较研究(上)

作者:浦玉生 @ 2003-04-27

           盐城沿海二隐士         -----施耐庵与朱升                浦玉生  在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仕与隐、出与处总是横亘于历代士人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元代,元世祖 将全国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在法律、政治、经济上都规定了不同待遇。汉人与南 人中的士人日子很不好过,仕途对士人的吸引力不很强烈。这样一来,就造就了两种人:一种是幽栖于山 林炎洲的樵渔隐士;一种是流连于青楼勾栏的风流才子。 元末明初的盐城沿海,不过百里开外,却有两位鼎鼎大名的隐士,即施耐庵和朱升,由于朱升(1299- 1370)比施耐庵(1296-1370)小3岁,研究朱升的生平资料对理解施耐庵的情况大有裨益。本文试就 朱升与施耐庵的纸上材料、地下文物和民间传说等信息渠道作系统研究,看苏北施耐庵的可信性。         一、 历史史料   根据《明史·朱升传》、明弘治《徽州府志》、《歙县志》、《休宁县志》、明清时期《盐城县志》 和盐都县北龙港镇南龙港朱氏家谱的记载:朱升,字允升,又字原明。1299年生于安徽休宁县回溪乡台子 上村一户半教半农的人家。至正十七年(1357年)经大将邓愈推荐,被朱元璋召问时务,朱升首呈三 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战略上提出创基立国的策略,得到朱元璋的赞许。在朱元璋攻打徽 州、婺州、处州和鄱阳湖大战及与陈友谅、张士诚多次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为消灭 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发挥了重要作用。明太祖称帝后,朱升被召至南京,授后军都督府断事,充 当谋臣,凡军政机密,均与之相商。吴元年(1367年),被授予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 史。“以年老特免朝谒”。洪武元年(1368年)进翰林学士“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明兴仪礼、作 乐、国史、女诫、征伐之仪,皆升为之。”后辞官退隐,“偕夫人涉江沂淮,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而筑室于 南龙港焉”。次年病逝,葬于盐城南龙港文曲沟,享年72岁。朱升自幼力学,至老不倦,满腹经纶,著述 不断,对经学尤有研究,一生有24本专著。传世的有《前图》2卷、《枫林集》10卷等。朱升一生不贪恋 官禄,德高望重,遐迩闻名,在朝为官,深受明太祖的器重,是明代开国谋士良臣,是我国14世纪杰出的 文学家和政治家。   在20世纪60年代,因国际风云的变幻,毛泽东主席引用朱升向朱元璋呈献的三言策,提出了“深挖 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从而使朱升的名字石破天惊,名扬全国。   相传施耐庵1296年生于苏州怀胥桥北施家巷,父亲是个撑船的,13岁到浒墅关读私塾,19岁中秀 才,25岁被苏州官吏特别推荐为有孝行信义的人,29岁中举人,35岁赐进士,后“官钱塘二载”,因不甘 受人摆布,不满元人欺压,愤而辞官归里。曾入士诚幕,为谏阻张士诚降元不从,辞之。先后在张家港河 阳山、江阴祝塘大宅里坐馆。朱元璋派兵攻打张士诚,为避战乱,就率全家流寓兴化,最后定居于白驹 场。朱元璋慕名几次相征,施婉言谢绝不仕。不久,《水浒 》成书,从民间传抄到皇宫,朱元璋认为 是“倡乱之书”,即派人将施逮到刑部大牢,后经刘伯温施计保释,出狱后即辗转往淮安小方壶斋隐居写 作,于1370年病逝于淮安。   施耐庵、朱升同为读书人,都有从政为幕的经历。朱升一生有24本专著,推测施耐庵也不只是一部巨 著,施耐庵还写过《秋江送别》诗,若施耐庵是施惠,写过元杂剧,又据王道生《施耐庵墓志》介绍,施 耐庵与罗贯中是师生关系,还写过其他书,这些记载当是部分可信的。(上)

最新文章

AI发布

浦玉生著《张士诚传》读后感

AI发布

浦玉生著长篇人物传记《张士诚传》简评

AI 望海

试论浦玉生传记文学方法论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网站目录

  • > 水浒争鸣文库
  • > 学会动态
  • > 周锡山说水浒
  • > 明清小说研究
  • > 欧阳健说水浒
  • > 耐庵亭
  • > 水浒街
  • > 水浒传播史
  • > 佘大平说水浒
  • > 水浒杂志
  • > 水浒文化
  • > 水浒艺苑
  • > 水浒博物馆
  • > 水浒博客
  • 联系方式:

    邮箱:pyscn@sina.com

    © 2021 SHUI-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