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研究水浒 弘扬民族精神  
    主办:中国水浒学会
    顾问:佘大平
    主编:浦玉生

  • 首页
  • 关于水浒国际网络
  • 联系我们

首页 >> 水浒街

钱塘施耐庵与上海的鲁迅

作者:浦玉生 @ 2011-05-06

钱塘施耐庵与上海的鲁迅 浦玉生 最近读到马成生先生主编的《水浒传》研究札记与争鸣丛书,读后较有启发,为马成生先生执著水 浒学术研究的精神感到钦佩,浙江方面对水浒与杭州的研究有积极意义。但当读到关于《水浒传》作者 施耐庵不是苏北施耐庵时,使人感到他的观点有所偏颇、欠缺甚至是错误的。读完马成生先生《关于兴 化施彦端作<水浒传>的六点疑问》、《钱塘施耐庵与兴化施彦端难以“合一”》等文章后,产生的感觉 是鲁迅是上海人,而不是绍兴人(鲁迅一生的最后十年是在上海度过,但他家的门牌号码却是在绍兴城 里);施耐庵是钱塘人,而不是江苏大丰人。   (一)讨论的前提   施耐庵(1296-1370年)是元末明初泰州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人,施耐庵故居(施氏宗 祠)在今白驹镇北街33号,仿施耐庵故居(施氏宗词)建设的施耐庵纪念馆在白驹镇花家垛上,这是全 世界唯一的施耐庵纪念馆。 明代中叶以后,白驹场(镇)也曾隶属过兴化县、东台县、盐城县,盐业管 理曾隶属过泰州、淮安分公司,施耐庵墓在一河之隔的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境内。这就像刘基故居是 今天的浙江温州市文成县,而一定说成是浙江丽水市青田县就错了。马成生先生在文章中说:“苏北大 丰(原兴化)施氏,有一个清咸丰四年(1854)所修的传抄本《施氏族谱》(以下简称“咸丰本”,是 1952年兴化县施家桥施祥珠提供,于同年《文艺报》第21期发表)。”这里的大丰、兴化的表述是不规 范、不严谨,甚至是错误的,是不了解江苏省的县域区划所致。   《水浒传》版本复杂、流变纷繁,要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要系统思考、全息思维,这样才能去 伪存真。元末明初,《水浒传》诞生600多年来,版本繁多,一般认为,70回本是施耐庵原作,100回本 乃至120回本是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纂,也或有后人的续貂之作,甚至有书商的 牟利之为。通观马成生先生的文章,只字不提罗贯中是欠缺的,后50回或后30回有罗的印记。   (二)争鸣的观点 1.关于梁山水泊的原型。梁山水泊无疑是在山东梁山县一带。水浒与施耐庵研究中的江苏学派认 为,水浒中的水泊与苏北里下河水乡有关,兴化、大丰一带水网密布,犹如八卦阵。我1996年率《施耐 庵寻踪》摄制组拍摄专题片,就是从大丰白驹乘小汽艇去兴化施家桥的施耐庵墓的,18里水路。这几年 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陆路交通便捷了。马成生在文章中点到了我的观点一部分:“浦玉生同志在《<水 浒传>与张士诚起义初探》一文中说:《水浒传》中‘周回港汉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地名唤作 梁山泊,方圆八百里,中间宛子城蓼儿洼’,‘当地的老百姓告之,蓼儿洼就是附近的芦苇荡’。看该 文,作者是肯定‘当地的老百姓’的话的。这也就表示:施彦端故乡兴化的‘芦苇荡’,是《水浒传》 中描写梁山泊的素材。” 我从来认为,史料包括地下出土文物、文字记载的文献资料和人民群众的口碑,只有对其全息思 考、系统思考,才能去伪存真,才能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人民群众的口碑同样是重要的历史资料。 何况我们从《水浒传》中看到“内证”,施耐庵有意多次点到的蓼儿洼:“楚州南门外有个去处,地名 唤做蓼儿洼......俨然似水浒寨一般。”“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不以为意,与梁山泊无 异。”等等。 施耐庵写《水浒传》是杂取典型的需要,他也可能在“官钱塘二载”时,或在钱塘任书会才人时, 以杭州西溪湿地为背景,但从《水浒传》中多次强调楚水之南的蓼儿洼,是非苏北里下河之地水域莫属 的。 马成生先生是认可朱元璋征张士诚与宋江征方腊的相似性的,素不知施耐庵是以张士诚起义为原型 而写作了《水浒传》,泰州白驹场是施耐庵与张士诚的故乡,这里水网密布,而境内无山,这也是为什 么施耐庵写水活灵活现,写山略逊一筹的地理原因。“林冲雪夜上梁山”写成“仲夏夜泛舟”,这个原 型是在白驹场附近。马成生先生说“杭州枇杷上梁山”,其实在施耐庵故里的江苏大丰市也有枇杷树, 我作为“末代知青”就曾在江苏大丰农村栽种过枇杷树,并不是如马成生先生所说的“江北地区”就没 有的话。 2.关于施耐庵的祖籍地苏州。马成生说:《水浒传》的地理态势描写,“虽然大的城市(苏 州)......全是对的,但有关苏州较小的一些地名,则又不相符了,难以‘对口’”他举了第93回,李 俊欲去太湖南面探路一小节:(李俊)说道“此城正南上相近太湖,兄弟欲得备舟一只,投宜兴小港, 私入太湖里去,出吴江,探听南边消息......李俊带了童威童猛......径奔宜兴小港里去......径奔太 湖,渐近吴江。”马成生说,苏州正南不是太湖,正西才是太湖。 严格说来,就今天来看,苏州老城的西南是太湖。苏州远古时候,这里曾是一片汪洋。有传大禹治 水,疏而为江,滞者为湖,露出了平原,伍子胥在此筑城。宋元之际苏州称平江,“平地起江,水与江 平”,因为苏州就是一座浮在水上的城市。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名列第三,东汉时湖泊面积 3.6万顷,合1600-1700平方公里,宋代扩大为2000平方公里左右。太湖地区湖沼棋置,水网密布,自古 以来号称水乡泽国。所以施耐庵说,“相近太湖”是对的。从历史来看, 据《苏州市志》记载,元“大 德二年(1298)......元代曾二度疏浚吴淞江和淀山湖,导太湖积水入海。”“大德五年(1301)七月 朔,苏州大雨,太湖水挟飓风涌入城中,居民死者十八九”。太湖是江苏第一大湖,绝大部分面积在苏 州不在无锡,历史上的水患年年,在施耐庵生活的时代就是这样。在《水浒传》第93回中,施耐庵一再 告诫说,“苏州城郭一周遭都是水港环绕”“苏州城外水面空阔”“城池四面是水,无路可攻”等等。 就像京杭大运河总体走向是西北东南方向,但在苏州有一段是东西方向的,你能说小的方面就不符合实 际吗?!我家就住在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南岸。 苏州有花石纲遗址、朱面力花园、史书上记载有高俅墓,一部《水浒传》正是有了施耐庵熟知的苏 州一些人和事的融入,才使梁山英雄反衬得有血有肉,可歌可泣。 3.且看宋江南下征方腊路线的正确性。马成生先生举例《水浒传》90回:“水军头领已把战船从泗 水入淮河,望淮安军坝,俱到扬州取齐。......将军马分作五起,取旱路投扬州来。于路无话,前军已 到淮安县屯扎。当有本州官员,置筵设席,等接宋先锋到来,请进城中管待,诉说:‘方腊贼兵浩大, 不可轻敌。前面便是扬子大江,九千三百余里,奔流入海。此是江南第一个险要去处,隔江却是润 州’......”马成生先生认为宋江征辽回来部队在开封东北“从泗水入淮河”,难免令人费解,泗水源 出山东泗水县蒙东,从开封到山东济宁有400多里,这与南下征方腊不是背道而驰吗!同样令人费解的 是,宋江等在“淮安屯扎”,当地“本州官员”竟说:“前面便是扬子大江......隔江却是润州”究其 实际,自淮安南下到扬子江边,隔江较近的城市是南京,至于镇江则要沿江东行近百里,与镇江隔江相 对的是扬州,但扬州距长江江面尚有数十里,凭着肉眼是望不到的。据这“本州官员”的口气,似乎这 个淮安城移到扬州之南的长江边上了,真是怪事!(马成生《杭州与水浒》,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 第1版) 马成生先生通过指出《水浒传》在江北境内的“错误”,从而得出施耐庵不是苏北人的结论。现在 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研究江淮地区的地理可以得知,古代泗水是淮河下游最大的支流,“从泗水入淮 河”并不是从泗水源头或是拐道济宁,而是或从沛县、徐州、邳县、宿迁等一带入淮河。南宋黄河入海 也是“自泗入淮,以阻金兵”(《宋史.高宗记》)。因为是“俱到扬州取齐......前面便是扬子大 江”,确实这一带长江称为扬子江的,即便“淮安县安扎”,这“本州官员”当然不是淮安县官员,抑 或是扬州官员(《禹贡》天下九州中扬州与徐州的分界线是淮河,淮河以南属扬州),研究长江对面润 州(镇江)方腊的兵力部署,说了这番话施耐庵也并没有写错,而是马成生理解之错。像泰伯、仲雍奔 吴就是从镇江一带登岸的,不一定非从南京登岸。从淮安(楚州)到镇江是168公里,从淮安(楚州)到 南京是170公里,孰远孰近,一看便知,马成生又一次说错了。《水浒传》中讲的淮安是今天的楚州,而 马成生先生讲的淮安是老淮阴。游历过扬州平山堂的都知道,平山堂是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因在堂前 南望江南诸山与此堂平,故名平山堂。晴好的天气是可以看到镇江金山的,并不是如马成生先生所说 “凭着肉眼是望不到的”。 (三)简短的结论 《水浒传》是文艺作品,不是历史地理教科书,尽管施耐庵在写到山东境内的地理环境或有些出入 外,在江苏境内基本上没有错误,马成生所举两例指施耐庵《水浒传》中江苏境内的错误是站不住脚 的。建议浙江方面能进一步发掘史料,弄清施耐庵书会才人的经历,在没有弄清钱塘施耐庵家的门牌号 码前,不要轻易否认钱塘施耐庵与苏北施彦端的一致性。 系2010年天下水浒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

最新文章

AI发布

浦玉生著《张士诚传》读后感

AI发布

浦玉生著长篇人物传记《张士诚传》简评

AI 望海

试论浦玉生传记文学方法论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网站目录

  • > 水浒争鸣文库
  • > 学会动态
  • > 周锡山说水浒
  • > 明清小说研究
  • > 欧阳健说水浒
  • > 耐庵亭
  • > 水浒街
  • > 水浒传播史
  • > 佘大平说水浒
  • > 水浒杂志
  • > 水浒文化
  • > 水浒艺苑
  • > 水浒博物馆
  • > 水浒博客
  • 联系方式:

    邮箱:pyscn@sina.com

    © 2021 SHUI-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