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研究水浒 弘扬民族精神  
    主办:中国水浒学会
    顾问:佘大平
    主编:浦玉生

  • 首页
  • 关于水浒国际网络
  • 联系我们

首页 >> 水浒街

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

作者:杜梦华 @ 2011-07-30

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 杜 梦 华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九日,毛泽东同志为山东省阳谷县石门宋合作社《我们一个社要养猪两万头》一 文题写的按语中说道:“请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同志注意,要知道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 乡••••••”,对阳谷县是“武松故乡”做了肯定。由于武松形象的正面性,又由于《水浒传》、《金瓶 梅》两部文学巨著对武松家乡叙述不一,故而学术界对武松故乡的认识不统一,阳谷县和清河县也分别 打出了“武松故乡”的牌子,特别是阳谷县委、县政府围绕打造“武松故乡”,开发建设了景阳冈、狮 子楼名胜风景区,恢复重建了千年古城,“景阳冈”、“狮子楼”、“武松”、“武松故乡”已被注册 商标并生产出各类生产、生活用品和商品,有的形成产业,成为阳谷经济的支柱,武松精神得到了充分 的发扬。本文从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等多个方面试证:“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 一、北宋时期武松确有其人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有不少是虚构的,有的纯属虚构。而作为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的《水浒 传》,其取材是有依据的,尽管人物、故事也有虚构,但是,武松这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 确有其人。 (一)《水浒传》是以宋江等三十六人领导的“梁山水泊农民起义”为历史依据的。关于宋江起 义,在历史文献中有零星记载。《宋史•微宗本纪》、《张叔夜传》、《东都事略•侯蒙传》、《中国通 史》《中国历史通览》中均可找到证据。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通览》第519 页载:“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稍前,宋江领导京东路的农民举行起义。起义军活跃在河北、京东、 淮南一带。大约在方腊起义失败的前后,宋江等三十六名首领接受了宋朝的招安,起义就此失败。”我 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排在宋江等三十六名首领第十四位, 这三十六人中必定有武松的原型。 (二)《水浒传》成书前,水浒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中就记有《捕头 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篇目,应该就是《水浒》人物孙立,杨志、鲁智深和 武松的故事。施耐庵、罗贯中就是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的 再创作,才写成了《水浒传》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人物像武松等,南宋时期就传颂着他们的故事,不 是施氏随意杜撰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肯定“武松生活在北宋时期”。 (三)《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中也记载了北宋时期杭州府提 辖武松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说武松是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常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 也”。当时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邀入府内,先当都头,后提任提辖。后来高权被奸臣诬陷而罢 官,武松因受牵连被赶出府外。新任知府蔡鋆是大奸臣蔡京之子,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在一次蔡 鋆出府寻欢作乐时,武松奋不顾身,刺杀蔡鋆,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入狱,死在狱中。上述《临安县 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应为官方正史,所记武松资料自然可信。 (四)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有武松墓。此墓修建于1924年,1955年被平毁,1964年4-5月间将墓石搬 运到龙井鸡笼山时还有骨骸。2004年06月22日《都市快报》发表的《武松墓里有骨骸最早不在西泠桥》 文章中说:据搬运墓石到龙井鸡笼山的汽车驾驶员朱家昌师傅和原杭州园管局工程师王胜林先生回忆: 拆墓那天,便到西泠桥北草坪上去围观。“武松墓挖开后,里面的棺柩已经腐朽,尸体仅存一些白骨, 工人们把侠骨盛进了骨瓮,由汽车运往鸡笼山。”武松最早葬在钱塘江畔,《西湖新志》卷九引《西湖 杂记》:“谓国初江浒人,在进泷浦下掘地得石碣,题曰武松之墓。若是,则应在钱塘江畔,未识孰 是。”《西湖新志》编纂时(20世纪20年代)已明确西泠桥边有宋义士武松墓。传说是武松惨死狱中 后,当地“百姓感其德,葬于杭州西冷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今天的西湖武 松墓,是根据 2004年浙江省一名人大代表建议,在专家学者的论证基础上,由杭州市在原址恢复重建 的。 以上资料表明:北宋时期武松确有其人。 二、打虎确有其事 现在有人认为,当今的景阳冈在阳谷县城东距县城二十公里,地处平原,与东部山区有黄河阻隔, 并非藏龙卧虎之地;即使有虎,虎乃兽中之王,凶猛无比,人与虎相比,势单力薄,降龙伏虎只是天方 夜谭。武松打虎的故事自然也是杜撰出来的。然而,历史地看,武松打虎确有其事。 (一)“景阳冈”的名字起源于后周世宗时期。据康熙十二年《张秋镇志》记载:张秋,古名涨秋 口,因连年秋季河水上涨,泛滥成灾而取名。五代周世宗显德初年,曾遣宰相李谷治堤于此。景阳冈原 名东沙堌堆,五代周世宗显德初年(公元955年),宰相李谷在此修堤治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此地。百 姓感念其治水之德,奏请葬李谷尸体于东沙堌堆之上,周世宗柴荣十分感动,钦赐御碑一通立于墓旁。 碑文写道:李谷学禹居山冈,脚蹬大堤面朝阳,亲手绘下好风景,万人歌颂李宰相。此七绝中前三句尾 字倒念为“景阳冈”,遂将东沙堌堆改名为景阳冈。这一记载,不仅说明了“景阳冈”来历,还证明了 景阳冈作为阳谷县的一个地名在宋之前就已经存在。 (二)阳谷县景阳冈和平阴、泰安群山相连。《宋史•地理志》记载当时黄河大致经河北馆陶县、清 河县西,进入山东。从沧州乐陵、无棣入海;清康熙五十五年《阳谷县志》记载阳谷县在北宋政和年间 “属郓州东平郡”,在东平郡范围内的阳谷县和平阴、东阿、寿张、中都、须城诸县之间并无大的河流 相阻,阳谷县东部的景阳冈再向东去十里为东阿县位山、苫山、鱼山,再去东十八里便是东平县的银山 镇,与腊山、平阴之群山及泰山连成一片,景阳冈实处在泰山山脉之西麓。清康熙十二年《张秋志》记 载:景阳冈有“九岭十八堌堆”之称,林木茂盛、杂草丛生。在当时从东部山区跑到景阳冈附近一只猛 虎,应该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对“景阳冈上有大虫”这件事不应怀疑。 (三)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可能性在情理之中。 1、武松有“万夫不当之威风”。《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宋江在沧州柴进家里观看武松时就感到有 武松“万夫不当之威风”。又问武松:“二郎因何在此?”武松道:“小弟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 争,只一拳,打得那斯昏沉……”。“只一拳”就表现了武松的力气。 2、武松胆量过人。在“三碗不过冈”酒店里,常人三碗便可醉倒的“透瓶香”酒,武松连饮十八 碗,还不觉醉意。我们不排除小说有夸张之意,但武松的酒量恰恰是超人的。柴进评价武松说:“但吃 醉了酒,性气刚。”武松豪饮十八碗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3、武松机智勇猛。当猛虎凶气大发,“一扑”、“一掀”、“一剪”、“一兜”、“又是一扑”的 时候,武松则“只一闪”、“只一躲”、“又一闪”、“又只一跳”,躲避了猛虎的锋芒,待猛虎几经 折腾失去锐气以后,才被武松按在地上,一股作气,痛打而死。打虎过程入情入理,让人信服。 4、古代英雄伏虎之事屡见不鲜。仅《水浒传》中就有三则打虎的故事,除武松之外,还有解珍解宝 登州射虎、李逵沂岭杀四虎;二十四孝故事中的杨香打虎等等,这些故事,都被黎民百姓世代相传。 (四)“武松打虎处”碑为南宋时期的碑。此碑高1.5米,宽0.6米,上书“武松打虎处”五个行书 大字,周围和背面的字大部分看不清了,有几个字依稀可认,但意思已不能连贯。1988年12月3日《聊城 日报》刊登了署名许继善的文章题目为《我请朱复戡先生鉴定武松打虎处碑》,文章中说1988年9月11日 著名金石学家朱复勘教授来阳谷,时任聊城地区人大工委主任的许继善同志陪同游览景阳冈,朱复戡教 授将“武松打虎处”碑逐字详审后说:“从‘武’字和‘虎’字看,明人没有这个写法,宋人才有这个 写法,由此判断,当是南宋时期的碑”。此碑乃南宋初期所立,距武松打虎的时期较近。此碑可以说是 与《水浒传》相关的不可多得的文物,现立于景阳冈武松庙内,更是景阳冈镇冈之宝,因此,我们可以 认为打虎确有其事。 三、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 故乡一词,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出生成长地;二是工作或居官地。具有武松故乡之称的地方应该依 这两个方面来确定。 (一)北宋时期有两个清河县。《水浒传》中说武松出生在清河县,《金瓶梅》中说武松出生在阳 谷县,到底是哪个县,值得探讨。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时期有两个清河县,一个是今河北省清 河县,另一个是江苏淮安。据淮安历史沿革记载,宋元明清时期,清河为县,民国初期(1914年)因与 河北省清河县同名,才改为淮阴,至今淮安市仍保留清河区的区划。小说中武松从沧州回清河县探望兄 长武植,并不知其兄武植在阳谷县卖炊饼,兄弟二人见面是打虎后在阳谷县城巧遇。从武松回老家选择 的方向看,说武松回今淮阴(北宋清河县)倒是合情合理。不然的话,他为什么出沧州向南越河北省清 河 县城100公里来到河北清河南边的阳谷县境呢? (二)清河县是武植的家乡而不是武松家乡。今河北省清河县城东有一个武家那村,曾经叫过孔宋 庄,就是《水浒传》中描写的武松的老家。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2009年4月中旬我们前去考察,武树 常先生(武植第25代孙,中国金瓶梅学会会员)接待了我们,他说:《武氏族谱》记载,武植原是山西 晋阳人氏,1414年只身迁到河北省清河县。武植身材高大,先在潘家做工。潘家见武植聪明伶俐,将女 儿潘金莲许配武植为妻。后来,潘家供武植读书,考取进士,充任阳谷县令。生活中的武植与《水浒 传》、《金瓶梅》中描写的武植大相径庭;潘金莲也是名门淑媛,并非淫荡之人;更没有武松这位宋朝 的弟弟。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村(孔宋庄)不是武松的家乡。《武氏族谱》记载证据确凿,不可不信 。 我们去淮安实地考察,除了还保留着清河区建制外,其他与武松没有什么联系。因此,以清河县作为 “武松故乡”是不妥当的。 (三)阳谷县具有称“武松故乡”的独特条件。与清河县比起来,阳谷县作为“武松故乡”更具有 独特的条件。 1、小说《金瓶梅 》中写武松是阳谷县人氏。山东省水浒文化研究会会长杜贵晨先生1996年2月2日 在《中国贸易报》撰文说“孤立地看,《水浒传》写武松是清河县人氏,到阳谷县打虎,无所谓对错。 但是,清河、阳谷都是实有之地,他既然写武松是清河人,那么他从居北的沧州横海郡南行,去清河探 兄,路经阳谷,阳谷就应该在清河的北面。然而无论古今,地理上的阳谷都在清河的南面,比清河离沧 州还远。这样,《水浒传》写武松从沧州回清河取道阳谷,就不是一般地绕了远路,而是经过清河过家 门而不入,到了阳谷,又折回来清河,这就不合情理。看来《金瓶梅词话》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先生发现 了这个破绽,并且正确的认识到,只要把武松的籍贯‘清河’和他景阳冈打虎的‘阳谷’对调,这破绽 就没有了”。除了杜贵晨先生分析的理由外,我们还可以认为:兰陵笑笑生先生发现前书将武松的籍贯 写错了,后书又改正过来的。 2、阳谷县是武松最扬眉吐气的地方。与武松有关的地名还有青州二龙山、杭州六合寺等等,二龙山 是武松落草避难的地方,六合寺是其看破红尘、出家向善的地方。而武松在阳谷县的英雄壮举在人们的 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武松因打虎除害受到阳谷老百姓的拥戴,受到当时县令的赞赏;在阳谷 县衙充当都头,在当时也算得上“光宗耀祖”之事;斗杀西门庆,为兄报仇、为民除霸,更彰显了武松 的英雄形象。这里即使抛开《金瓶梅》中对武松是阳谷县人氏的肯定,阳谷县也是武松的第二故乡”。 3、阳谷有对武松文化的独特传承。(1)“二哥”是尊称。在阳谷境内相互不熟悉的人见面、问 路、打招呼先喊“二哥”,若喊“大哥”对方就不高兴,因为,“二哥”是武松,“大哥”是武植。 (2)“武松”名字已成为重要的品牌。以“武松”名字命名的武术学校、企业班组、产品商标等不计其 数。(3)文化旅游、古城建设均以塑造“武松形象”为主题。城标为“武松打虎”铜雕;狮子楼内有四 组“武松故事”雕塑;景阳冈内有武松庙,武松是阳谷县人民心目中的“神”;县城的街、路均按照 《水浒传》的描写恢复了名称。(4)阳谷县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的口号中 也有对“武松精神”的弘扬。 武松因打虎而流芳。阳谷因武松而扬名。“武松”成了阳谷的“代名词”,“武松故乡”是阳谷的 独特文化旅游品牌,“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非阳谷莫属。

最新文章

AI发布

浦玉生著《张士诚传》读后感

AI发布

浦玉生著长篇人物传记《张士诚传》简评

AI 望海

试论浦玉生传记文学方法论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网站目录

  • > 水浒争鸣文库
  • > 学会动态
  • > 周锡山说水浒
  • > 明清小说研究
  • > 欧阳健说水浒
  • > 耐庵亭
  • > 水浒街
  • > 水浒传播史
  • > 佘大平说水浒
  • > 水浒杂志
  • > 水浒文化
  • > 水浒艺苑
  • > 水浒博物馆
  • > 水浒博客
  • 联系方式:

    邮箱:pyscn@sina.com

    © 2021 SHUI-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