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研究水浒 弘扬民族精神  
    主办:中国水浒学会
    顾问:佘大平
    主编:浦玉生

  • 首页
  • 关于水浒国际网络
  • 联系我们

首页 >> 佘大平说水浒

胡适与金本《水浒传》

作者:佘大平 @ 2011-10-08

             胡适与金本《水浒传》                 佘大平   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是中国较早的洋博士之一。“五四”运动期间,胡适有过一些革命的劲头,在 新文化运动中作过一些有益的工作,陈独秀曾夸奖他是“首举义旗之急先锋”。胡适曾经慷慨激昂地鼓 吹“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事物,需要新的文字”(《新文学建设理论•序》);他认为,当时统治文坛的 文言是“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说新诗》)。在此期间,胡适发表了一系列考证《水浒传》的文 章,引起过很大反响。   1920年胡适发表了《<水浒传>考证》。在当时,胡适只看得到金本《水浒传》,而看不到别的版本 (直到1924年才发现三部120回本和不完全的100回本),所以,胡适的这篇考证文章,实际上是专门为 研究金本《水浒传》撰写的。   金圣叹为了扩大金本《水浒传》的影响,宣称自己得到了一种“古本”,这种“古本”只有70回。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对这种“古本”的真伪表示怀疑。胡适的这篇文章通过“考证”,认为“金圣叹没 有假托古本的必要,他用的底本大概是一种七十回的本子”,并进而断定:“七十回本是明朝中叶的人 重做的,也许是施耐庵做的。”胡适的这一番“考证”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但是足以证明金本的艺术魅 力是很大的。正因为如此,胡适以十分热烈的语言宣称:   《水浒传》是一部奇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的地位比《左传》、《史记》还要重大的多;这部书很 当得起一个阎若璩(清代学者)来替他做一番考证的工夫,很当得起一个王念孙(清代音韵训诂学家) 来替他做一番训诂的工夫。我虽然够不上做这种大事业——只好让将来的学者去做——但我也想努一努 力,替将来的“《水浒》专门家”开辟一个新方向,打开一条新道路。   在这段话里,胡适肯定了金本《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认为它比《左传》、 《史记》等著名典籍“还要重大的多”,是一部“奇书”;而研究金本《水浒传》的工作,则是“大事 业”。胡适这种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做法,对金本《水浒传》的高度评价,在当时 是受了金圣叹的影响的。   因此,胡适对于金本《水浒传》的研究,就是从研究金圣叹入手的。他在《<水浒传>考证》的开头 部分就说:   金圣叹是17世纪的一个大怪杰,他能在那个时代大胆宣言,说《水浒》与《史记》、《国策》有同 等的文学价值,说施耐庵董解元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在文学史上占同等的位置,说“天下之文章无有 出《水浒传》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这是何等眼光!何等胆气!又如他的序 里的一段:“夫古人之才,世不相沿,人不相及,庄周有庄周之才,屈平有屈平之才,降而至于施耐庵 有施耐庵之才,董解元有董解元之才。”这种文学眼光,在古人中很不可多得。又如他对他的儿子说: “汝今年十岁,便以此书(即金本《水浒传》)相授者,非过有所宠爱,或者教汝之道当如是也。…… 人生十岁,耳目渐吐,如日在东,光明发挥。如此书,吾即欲禁汝不见,亦岂可得?今知不可相禁,而 反出其旧所批释脱然授之汝手。”这种见解,在今日还要吓倒许多老先生与少先生,何况三百年前呢? 胡适对金圣叹的文学“眼光”和“胆气”是非常钦佩的,甚至把金圣叹当成当时新文学运动应当学习的 楷模加以推崇。想想几十年以后,许多人还在大骂特骂金圣叹,胡适这样说,这样做,“这是何等眼 光!何等胆气!”   《水浒传》在成书出版以后直到明朝末年,在这一百余年的时间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修订、增 补、评点,因而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版本体系,最后于明朝末年由金圣叹搞成一个70回的金本《水浒 传》,从而结束了《水浒传》被不断修订、改造的历史,金本因而被称为“定本”。胡适在《<水浒传> 考证》中说:“自从金圣叹把施耐庵的七十回本从《忠义水浒传》里重新分出来,到于今已近三百年 了。(圣叹自序在崇祯十四年。)这三百年中,七十回本居为《水浒传》的定本。平心而论,七十回本 得享这点光荣,是很应该的。”   另一方面,胡适对金圣叹采用评点的方式批评《水浒传》的作法又很不理解,大为不满。他在《<水 浒传>考证》中说:    但是金圣叹究竟是明末的人。那时代是“选家”最风行的时代……金圣叹用了当时“选家”评文的 眼光来逐句批评《水浒》,遂把一部《水浒》凌迟碎砍,成了一部“17世纪眉批夹注的白话文范!”例 如圣叹最得意的批评是指出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四次“帘子”,和三十 八次“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流毒,读了不但没有益处, 并且养成一种八股式的文学观念,是很有害的。   金圣叹写在《水浒传》中的评点文字,我们当然不能说它百分之百都是好的,是字字珠玑,毛病肯 定是有的,而且还不少。因此,胡适对金圣叹的评点文字的批评,不能说没有道理。例如胡适指责的, 金圣叹连批十八次“哨棒”,十四次“帘子”,三十八次“笑”,确实是“机械”了一些。读者在阅读 金本《水浒传》时,常常遇到一些“机械”化的评点文字,实在有些烦人。但是,胡适将金圣叹在《水 浒传》中的批评文字全部否定,不仅批评金圣叹是“用了当时‘选家’评文的眼光”,而且说他“遂把 一部《水浒》凌迟碎砍”,就有些说过了头,说得不对头了。   胡适认为对金本《水浒传》的研究,要以历史的观点去看待。他说:   《水浒传》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西历十二世纪初年) 到明朝中叶(十五世纪末年)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水浒传>考证》)   胡适比较早地系统研究了“水浒”故事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水浒”故事在不同 时期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他认为,宋元之际的“水浒”故事之所以发展迅速,是由于当时 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都有希望草泽英雄出来重扶宋室的意思”。(《<水浒传>考证》)在这篇文章 中,胡适还说:   这种种不同的时代发生种种不同的文学见解——这便是我要贡献给大家的一个根本的文学观念。 《水浒传》上下七八百年的历史便是这个观念的具体的例证。不懂得南宋的时代,便不懂得宋江等三十 六人的故事何以发生。不懂得宋元之际的时代,便不懂得“水浒”故事何以发生变化。……不读《明 史》的《文苑传》,不懂得明朝中叶的文学进化的程度,便不懂得七十回本《水浒传》的价值。   胡适研究金本《水浒传》,第一次运用了现代的“文学”的观点,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探讨金 本《水浒传》的文学价值。胡适认为,金本《水浒传》的中心人物是鲁智森、林冲、武松、宋江、李 逵、石秀等七八个人,比较早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典型人物”的概念:   (施耐庵)加上四百年来逐渐成熟的文学技术,加上他自己的伟大创造力,把那草创的山寨(指宋 元时期“水浒”故事中的梁山)推翻,把那些僵硬无生气的水浒人物一齐毁去;于是重兴水浒,再造梁 山,画出十来个永不会磨灭的英雄人物,造成一部永不会磨灭的奇书。(《<水浒传>考证》)   胡适是在强调,只有“永不会磨灭”的典型人物,才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核心,才是“造成一部永不 会磨灭的奇书”的关键。   此外,胡适还对金本《水浒传》的一些情节和重要人物作了较详细的评论,他将金本《水浒传》除 《楔子》外分为十大段逐一进行评论,许多见解十分精辟。   胡适最后总结说:“我们拿宋元时代那些幼稚的梁山泊故事,来比较这部《水浒传》,我们不能不 佩服‘施耐庵’的大匠精神与大匠本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四百年中白话文学的进步很可惊异!”(《< 水浒传>考证》)   总起来说,在研究金本《水浒传》的学术活动中,胡适是做过许多有益的工作的。鲁迅也认为,胡 适写的那些研究文章,“有益于读者不鲜”(《鲁迅书信集》上卷54页)。

最新文章

AI发布

浦玉生著《张士诚传》读后感

AI发布

浦玉生著长篇人物传记《张士诚传》简评

AI 望海

试论浦玉生传记文学方法论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网站目录

  • > 水浒争鸣文库
  • > 学会动态
  • > 周锡山说水浒
  • > 明清小说研究
  • > 欧阳健说水浒
  • > 耐庵亭
  • > 水浒街
  • > 水浒传播史
  • > 佘大平说水浒
  • > 水浒杂志
  • > 水浒文化
  • > 水浒艺苑
  • > 水浒博物馆
  • > 水浒博客
  • 联系方式:

    邮箱:pyscn@sina.com

    © 2021 SHUI-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