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研究水浒 弘扬民族精神  
    主办:中国水浒学会
    顾问:佘大平
    主编:浦玉生

  • 首页
  • 关于水浒国际网络
  • 联系我们

首页 >> 佘大平说水浒

路漫漫兮上梁山——闲评宋江之二

作者:佘大平 @ 2012-03-23

路漫漫兮上梁山——闲评宋江之二 佘大平 宋江是水泊梁山一百单八位好汉的首领,是坐第一把虎皮交椅的。按理说,既是梁山的首领,宋江的造 反意识应该是最强的,造反行为应该是最激烈的,上梁山的时间应该是比较早的。然而情况刚好相反: 这位宋大哥几乎没有什么造反的要求,上梁山之前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造反行动,他上梁山的时间也很 晚。直截了当地说,宋江根本就不愿意上梁山。 宋江不想造反,不愿上梁山,可是江湖好汉都要死拉硬拽地“逼”他上梁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宋江 “仗义疏财”,很有人缘,在江湖好汉当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水浒传》第18回介绍宋江说: 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并 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 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 名,都称他做及时雨,却把他比的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这段文字集中地写出了宋江身上的江湖义气。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以来一直希望,有饭大家吃,有衣大 家穿,因而宋江的这种江湖义气使他在江湖好汉中间获得了好名声,树立了极高的威望,产生了很大的 号召力。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宋江,文不能如吴用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武不能如其他梁山头领那样 去冲锋陷阵,但是他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在梁山内部有着谁也替代不了的凝聚力。晁盖死后,他是唯一 能够统率梁山千军万马的人。 可是,说来也很可笑:宋江从一开始就是反对晁盖等人造反的。他自己在江湖上广交朋友,但从未想过 要和这些江湖好汉在一起干一番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事业,而且从根本上就不愿意上梁山。如果仔细 考察一下宋江那漫长、曲折、艰难的上梁山的经历,就会发现,这是一桩很滑稽的事情。 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案子被官府侦破以后,官府连夜派人来郓城县拘捕人犯。当宋江看到公文,知道 晁盖等人的所作所为时,他的想法是: 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犯了大罪,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伤了何观察,又损害了许多官 军人马,又把黄安活捉上山。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这就是说,从梁山好汉举行第一次有组织的造反起,宋江就站在了忠于朝廷的立场上,从所谓“法度” 的立场出发,反对晁盖等人造反。 宋江杀了阎婆惜以后,只得亡命江湖。他盘算可以藏身的地方有三处:“一是沧州横海郡小旋风柴进庄 上,二乃是青州清风寨小李广花荣处,三者是白虎山孔太公庄上。”惟独不想去投奔梁山。因为在他的 心目当中,晁盖等人是反抗朝廷的盗贼,梁山是强人的汇聚之所。 后来他被判刺配江州牢城,经过梁山时,晁盖派刘唐等人迎接他上山。刘唐要杀掉两个押解公人,宋江 坚决反对: 这个不是你们弟兄抬举宋江,倒要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若是如此来挟我,只是逼宋江性命,我自不如 死了。 说着就要“把刀望喉下自刎”。花荣劝他把枷锁打开,他正色道:“贤弟,是甚么话!此是国家法度, 如何敢擅动!”他不想上山造反,只想挣扎熬过刑期,将来回去与家人团聚,做个良民。众人好不容易 把他接上梁山,晁盖等人又劝他留下来共同造反,他却断然拒绝: 兄弟这话休题!这等不是抬举宋江,明明的是苦我……小可不争随顺了,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 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 宋江的这些言行,表现了他浓厚的忠义思想。他不仅没有任何造反的要求和愿望,而且在他看来,上梁 山造反比死亡还要可怕;他宁可选择死亡,决不走造反的路。 宋江浔阳楼题“反诗”后,被黄文炳告密,将他抓进大牢,几经磨难,差点掉了脑袋。幸亏晁盖等人率 领梁山人马劫法场,救了他的性命。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将宋江争取做朝廷忠臣、顺民的各条路都堵死 了。尤其是这一次为了救他而劫法场,“计点官军、百姓被杀死有五百余人,带伤中箭者,不计其 数”。接着宋江又领头“智取无为军”,杀了黄文炳。现在,宋江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再得到朝廷的赦宥 了。只有在这种万般无奈、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宋江才答应上梁山: 如此犯下大罪,闹了两座州城,必然申奏去了。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托哥哥(晁盖)去…… 虽然在这以后,宋江又为坐第一把交椅的事情推托了很久,但是从现在开始,他毕竟是答应上梁山了, 他那艰难、曲折、富有戏剧性的上梁山的经历可以告一段落了。 《水浒传》在叙述宋江上梁山的经历时,突出了一个“逼”字。这个“逼”字虽然可以纳入人们常说的 “逼上梁山”的范围,但是宋江所受到的“逼”,同林冲等人所受到的“逼”比较起来,却有本质的区 别。“逼”宋江的并不是朝廷和官府,也不是贫困或灾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倒是他自己不小心被阎 婆惜发现了他同晁盖等人的关系,弄出了杀人血案,才有了被官府缉拿追捕的灾祸。杀人重罪从轻发 落,这已经是万幸了,偏偏他自己又喝多了酒,写了那首莫名其妙的“反诗”,被黄文炳算计,被判死 刑。因而,这种方式的“逼”虽然也将宋江“逼”上了梁山,但只能是暂时断绝了他报效朝廷的门路, 而没有消除他心中根深蒂固的对朝廷的忠义之心。用宋江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做“无处容身,暂占水 泊,权时避难”(第55回),以图他日再为朝廷效力。总之,宋江是由于心怀忠义而不愿意上梁山;被 “逼”上梁山以后,也仍然是心怀忠义的。 宋江上梁山之前这种根深蒂固的对朝廷的忠义之心,决定了他上梁山之后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坐上第 一把交椅后对朝廷、对官府的政策方略,决定了他必然要接受朝廷的招安。一句话,决定了梁山的命运 和《水浒传》故事的结局。

最新文章

AI发布

浦玉生著《张士诚传》读后感

AI发布

浦玉生著长篇人物传记《张士诚传》简评

AI 望海

试论浦玉生传记文学方法论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网站目录

  • > 水浒争鸣文库
  • > 学会动态
  • > 周锡山说水浒
  • > 明清小说研究
  • > 欧阳健说水浒
  • > 耐庵亭
  • > 水浒街
  • > 水浒传播史
  • > 佘大平说水浒
  • > 水浒杂志
  • > 水浒文化
  • > 水浒艺苑
  • > 水浒博物馆
  • > 水浒博客
  • 联系方式:

    邮箱:pyscn@sina.com

    © 2021 SHUI-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