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研究水浒 弘扬民族精神  
    主办:中国水浒学会
    顾问:佘大平
    主编:浦玉生

  • 首页
  • 关于水浒国际网络
  • 联系我们

首页 >> 佘大平说水浒

“寨名水浒,泊号梁山”

作者:佘大平 @ 2012-07-17

“寨名水浒,泊号梁山” 佘大平 宋、元时期的芸芸众生创造的水浒故事,后来成为元、明时期杂剧创作的热门题材,并且逐渐形成 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戏曲门类——水浒杂剧。而且,水浒杂剧的作家和演员们在艺术实践中也参与了对水 浒故事的改造、补充和再创作的工作。 元人水浒杂剧中的梁山泊,已经形成了宏大的规模和浩大的声势。在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杂 剧中,宋江上场时有这样一段宾白: 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巨野、金 乡,北靠青、齐、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舰艨艟;三十六座宴楼台,聚百万军粮马 草。声传宇宙,五千铁骑敢争先;名达天庭,聚三十六员英雄将。风高敢放连天火,月黑提刀去杀人。 在这里,宋江造反的地点已经脱离了“太行山”,而定在了梁山泊,这比早期的宋、元水浒故事前 进了一大步。说“泊号梁山”,这倒很顺口;说“寨名水浒”,实在是新鲜。后来的长篇小说取名为 《水浒传》,可能是受到这句话的启发。《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真不愧是“才子”(金圣叹的评 语),将“水浒”二字用来做书名,实在是雅得很,妙得很。关于造反将领的人数,这里仍然说是“三 十六”。虽然已经有了“七十二”这个数字,却是用来说明梁山泊内复杂的地形、地貌的,还没有形成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一百单八人的说法。但是,在其它的元人水浒杂剧中,已经有了“三十 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说法,为后来《水浒传》一百单八人的形成作了准备,这恐怕是元人水浒杂剧 对水浒故事的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之一。 元人水浒杂剧中还第一次出现了“杏黄旗”和“忠义堂”。根据现有的资料来判断,这可能也是元 人水浒杂剧的创造。在水浒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创造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争报恩三虎下山》杂剧 中宋江上场时说: 占下了八百里梁山泊,搭造起百十座水兵营。 忠义堂高搠杏黄旗一面,上写着“替天行道宋公 明”。 这段宾白说到的两件事值得注意:一是“杏黄旗”树立在“忠义堂”前;二是杏黄旗上写的 “替天行道宋公明”七个字。《李逵负荆》杂剧中宋江说: 涧水潺潺绕寨门, 野花斜插渗青巾。 杏黄旗上七个字, 替天行道救生民。 这里没有说“杏黄旗”树立在什么地方,但是它所说的“杏黄旗”上的七个字,比《争报恩三虎下山》 杂剧又前进了一步,因为它具体地说明了“替天行道”的含义就是“救生民”。 从元人水浒杂剧所提供的材料来看,这些杂剧的主要内容是揭露权豪势要、贪官污吏的罪恶,强调 要以武力打击邪恶势力,为社会伸张正义,所以“杏黄旗”上那“替天行道”四个字,就是这种为民除 害的侠义行为的概括。这样,“替天行道”已经成为水浒故事中梁山好汉的斗争口号和行动的宗旨。所 以,在大部分元人水浒杂剧当中,干脆简单地只说“替天行道”四个字了。例如《黑旋风双献功》杂剧 说: 黑旋风拔刀相助, 双献头号令山前。 宋公明替天行道, 到今日庆赏开筵。 《李逵负荆》杂剧说: 宋公明替天行道, 众英雄聚义林泉。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杂剧说: 俺梁山泊远近驰名, 要替天行道公平。 至于“忠义堂”的说法,在元人水浒杂剧中也很普遍。在《黑旋风双献功》杂剧中,李逵杀了白衙 内,救了孙孔目,于是宋江下令:“一面就忠义堂,窨下酒,卧翻羊,与孙孔目、李山儿(李逵)共做 一个庆喜筵席者!”《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杂剧说:“ 忠义堂施呈气概,结交尽四海英豪。”有时候, “忠义堂”又叫“聚义堂”。如《李逵负荆》杂剧第二折宋江下令:“在那聚义堂上,三通鼓罢,都要 来齐。”第四折宋江说:“今日就聚义堂上,设下赏功筵席,与李山儿、鲁智深庆喜者。” 如果说,元人水浒杂剧中的“替天行道”体现了梁山好汉的斗争口号、斗争策略、行动纲领和指导 思想的话,那么,“忠义堂”的产生,则说明元人水浒杂剧已经对梁山的军事组织和军事活动作具体的 描写了。这在水浒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树。 “杏黄旗”和“忠义堂”的出现,赋予水浒故事以更丰富、更有深度的情节和细节,标志着水浒故 事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并趋于成熟。从此以后,它们就一直是水浒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元人水浒杂剧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些在“公案戏”(或称“包公戏”)中经常出现 的情节,如告状、审案、下断(判决)等,也存在于元人水浒杂剧之中。如《鲁智深大闹黄花峪》杂 剧,杨雄对刘庆甫说,“他(蔡衙内)若欺负你,来梁山告俺宋江”。当 蔡衙内抢走刘庆甫的妻子后, 刘庆甫便直奔梁山“告状”,控诉蔡衙内的罪恶。于是,宋江便对这个案件进行“判决”: 您一行人听我下断:则为你(蔡衙内)依势挟权,李幼奴(刘庆甫之妻)守志心坚。强夺了良人妇 女,坏风俗不怕青天。虽落草替天行道,明罪犯斩首街前。黑旋风拔刀相助,刘庆甫夫妻团圆。 在《争报恩三虎下山》杂剧中,最后也是由宋江“下断”,判处坏人死刑,让好人夫妻团圆。再如 《李逵负荆》杂剧,李逵从“误会”开始,到“负荆”结束的全部表演,就是要弄清楚到底谁是抢走民 女满堂娇的真凶的“ 审案”过程。从这些戏剧情节中,我们可以发现梁山忠义堂上的宋江,他的思想感 情,处世态度,甚至说话的语气,都同“公案戏”中的包公十分相似。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元人水浒 杂剧是把宋江等梁山好汉当作权豪势要、 贪官污吏的对抗力量,当作社会正义力量的化身。由于宋江等 人同情老百姓的疾苦,仇恨邪恶势力,为老百姓伸冤理屈,为社会伸张正义,因而老百姓把他们称为 “青天”,当作保护神来顶礼膜拜。这也是梁山“替天行道”宗旨的生动体现。 所有这些,都比较完整地传递给了后来的《水浒传》。

最新文章

AI发布

浦玉生著《张士诚传》读后感

AI发布

浦玉生著长篇人物传记《张士诚传》简评

AI 望海

试论浦玉生传记文学方法论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网站目录

  • > 水浒争鸣文库
  • > 学会动态
  • > 周锡山说水浒
  • > 明清小说研究
  • > 欧阳健说水浒
  • > 耐庵亭
  • > 水浒街
  • > 水浒传播史
  • > 佘大平说水浒
  • > 水浒杂志
  • > 水浒文化
  • > 水浒艺苑
  • > 水浒博物馆
  • > 水浒博客
  • 联系方式:

    邮箱:pyscn@sina.com

    © 2021 SHUI-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