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研究水浒 弘扬民族精神  
    主办:中国水浒学会
    顾问:佘大平
    主编:浦玉生

  • 首页
  • 关于水浒国际网络
  • 联系我们

首页 >> 水浒街

读金本《水浒传》有感(1-10)

作者:金雨雨 @ 2013-09-15

读金本《水浒传》有感(一) 金雨雨 读了余大平先生的文章《封杀‘金本’<水浒传>纪事本末》,使我对‘金本《水浒传》发生了极大兴 趣。 什么地方能找到‘金本’水浒传呢?我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在‘水浒传’上面写着‘第五才子’, 是‘文明书局’1927年出版的。应该就是‘金评水浒传’吧! 中国的文学界很有点奇怪,对《红楼梦》的脂砚斋评论视之为‘至宝’,而对《水浒传》的金圣叹评论 却弃之如‘破履’?余大平先生的文章解开了我的迷团。 余大平先生说的好:“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一些研究《水浒传》的专家学者以很高的 热情学习马列主义。他们摩拳擦掌,急于寻找一个“革命对象”,好在其身上实践一下刚学到的阶级斗 争理论。他们稀里糊涂地把枪口瞄准了已死近三百年的古人金圣叹,给他戴上一顶“反动封建文人”的 大帽子,对他口诛笔伐,痛加批判。” 这真是一个悲剧,这些对金圣叹口诛笔伐的文学家,末了几乎都没有逃过各色各样的‘政治帽子’。 我是一个老人,从略知人事起,就是被日本鬼子赶来赶去,接着是兴高采烈迎来新中国,接着就是在各 种政治运动中‘摸爬滚打’、‘人云亦云’;但是我幸亏学的是物理,面对学生教的是F=ma;因而在工 作中没有涉及‘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等的戒律。 金圣叹生于1608年,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绝意仕途,以读书著述为乐。 顺治十八年七月十三日 (1661年8月7日),因哭庙案无故被杀。右图是他的画像与他的手迹。 闲话少说,且看看他对水浒的评论。 翻开金评水浒,首先看到的是:总论、序一、序二、序三、古本自序、读法、等,其中古本自序的署名 为‘东都施耐庵’,其它都没有署名。接着是按职业分类列了一百零八人的名单: 诸生:吴用等3人,世裔:柴进1人,平民:武松、卢俊义等23人,道士:公胜圣1人,医士:皇甫端等2 人,胥役:宋江等12人,寇盗:朱贵、穆弘、李俊等44人,官弁:关胜、秦明等22人。 很有意思,经他一分,梁山上108条好汉,最多的属于寇盗,其次为官弁。 我看他的总论的开头就写得很好: 施耐庵著水浒,申明一百八人之罪状,所以责备徽宗蔡京之暴政也。然严於论君相,而宽以待盗贼;令 读之者,日生放辟邪侈之乐,且归罪朝廷,以为口实,人又何所惮而不为盗。余故深量其著书之苦心, 而又不能不深憾其读书之流弊。 首先,他说出了作者写水浒的用意,写108人的聚啸山林,目的是谴责徽宗与蔡京的暴政,因而在文字中 对皇帝与宰相的谴责是严厉的,而对聚啸山林的好汉们却宽恕的。但这却又使读者发生‘放辟邪侈’之 乐,‘放辟邪侈’这句成语引自《孟子•梁惠王》:“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是肆意作恶之意。因此金 圣叹一方面感到著书人的苦心,另一方面又担心水浒给读者的流弊。 纵观我国的古代历史,都是出现暴君后弄得民不聊生,人民起来反抗,推翻了旧的统治者,建立了新的 皇朝,人民得到安居乐业,生产得到发展。每个皇朝都有一个乱世与治世,从乱到治,从治到乱。由于 封建皇朝没有民主制度,人民没有任何权力,只有碰到一个英明的皇帝以及正直有为的宰相,人民才有 好日子过;碰到了暴君与佞相,人民只能聚众反抗,聚啸山林。 我始终不明白当一个国家已经有了明君明相后,为什么还要鼓吹‘人民造反’?金圣叹当心《水浒》给 人以反抗暴君与佞相的同时,当心《水浒》的另一面,应该是正确的。(2012/10/4) 读金本《水浒传》有感(二) 《水浒》的主要人物中,我对宋江没有好感,但宋江是梁山的领导者,梁山好汉们都对他唯命自从,尊 敬有加,施耐庵是凭什么思想塑造了这样一个人物的呢? 且看金圣叹是如何说的: 汉代州郡,有才著闻者,例得辟为功曹掾属,往往游历以致公卿。宋江豪猾大侠,草泽亡赖,生当盛 时,必不郁郁居人下,拘以名位,糜以爵禄,自不至犯上作乱而为盗。最可异者,世人将钱买官,宋江 则将钱买盗。将钱买官者,事发治以盗之罪;将钱买盗者,事发加以官之名;若论时宜,公明何其得计 也。(总论) 我想这里说的‘汉代’是泛指汉民族统治的时代,并不单指汉朝。金圣叹的意思是:汉民族统治的时 代,比较重文,一个有才的文人,得到有权人赏识,就能做官。宋江不是文人,是一个豪猾大侠,草泽 亡赖,(大侠而冠以‘豪猾’,又称之为‘亡赖’,金圣叹对宋江的评语已经入木三分)。宋江只是一 个小县的押司,郁郁不得志,假如他有较高的名位,较高的俸禄,他不会造反。金圣叹又说:最让人吃 惊的是,在现实里,用钱去贿赂买官,事发后以盗来治罪,而以钱买盗的人,事发后却给他做官;因而 宋江(宋公明)是非常会利用这种机遇的。 宋江的造反与其他被‘迫上梁山’的英雄好汉不同,他的目的是要向上爬,他没有办法利用文才向上 爬,他只有走‘造反做官’的道路。 把金圣叹戴上‘封建反动文人’桂冠的学者,都把宋江誉为‘英雄’,梁山是一支农民革命队伍,当然 其领导者必然是个革命英雄。 但是要封杀金本水浒的学者,却又热衷于要恢复120回的《忠义水浒传》,明明70回后的《水浒》用拙劣 的文笔写了千方百计要招安的宋江,却还是千方百计地替宋江粉饰。 中国的文坛很有点奇怪的现象。程伟元整理了《红楼梦》,程甲本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为《红楼梦》 的普及与发扬起了很大作用,但程伟元却被人目为‘唯利是图的商人’。金圣叹恢复了古本《水浒》, 却被戴上‘封建反动文人’的帽子。 我认为《水浒》的作者把宋江描写成一个‘豪猾大侠,草泽亡赖’是很正确的。108条好汉中,除了宋 江,没有人能领导这支队伍;林冲行吗?不行,武松行吗?不行。领导者必须有特殊本领,看《三国演 义》里的曹操、刘备,与宋江有‘异地同曲’之妙。 从这点上看,《水浒》与《三国演义》的作者肯定是同一个人,也就是罗贯中。金圣叹是苏州人,苏州 人无论如何没法把‘实乃俺’与‘施耐庵’等同起来,因而他也决不可能想到‘施耐庵’实际上就是罗 贯中。(2012/10/8) 读金本《水浒传》有感(三) 金本水浒传的‘序一’,是从书籍的发展过程说到为什么要评论《水浒》的原由。 他认为“原夫书契之作,昔者圣人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意思是:最初世界上出现‘书’这东西, 是‘圣人’(意指最高领导者)为了统一老百姓的思想,从而能很好的管理国家而写的。因而:“其秉 简载笔者,则皆在圣人之位,而又有其德者也。在圣人之位,则有其权;有圣人之德,则知其故。有其 权而知其故,则得作而作,亦不得不作而作也。”也就是说,拿起竹简与笔写书的,都是在最高领导岗 位上,而且是有德行的人。在最高领导岗位上,才有权,有最高领导人的德,才知道事物的发展规律。 有权而又有德的人,则想写就写,不想写也必须写。 金圣叹在议论了一番圣人作的书后,指出孔夫子即孔仲尼先生写《春秋》,是第一次开了‘非圣人写 书’的先河,从此一些文人就纷纷写书。“自仲尼以庶人作春秋,而后世巧言之徒,无不纷纷以作。” 孔仲尼先生因为自己开了一个‘庶人作书’的坏头,常常自责。为什么呢?金圣叹分析说:“因非圣人 而作书,其书破道;非天子而作书,其书破治;破道与治,是横议也,横议则乌得不烧?”不是最高领 导人写的书,书里会破坏道德,不是最高领导人写书,书会破坏国家的统治,破坏道德和破坏统治,就 是乱说话,乱说话的书怎么能不烧?因此虽然孔子自己没有烧,秦始皇就烧书了。 秦始皇把书都烧了,汉朝兴起,觉得没有书不行,要大家献书,收集天下的书。金圣叹叹息道:“人则 知烧书之为祸至烈,又岂知求书之为祸之尤烈哉!烧书而天下无书,天下无书,圣人之书所以存也。求 书而天下有书,天下有书,圣人之书所以亡也。烧书,是禁天下之人作书也;求书,是纵天下之人作书 矣。”也就是说,烧书比求书要好,烧掉庶人写的书,圣人的书就留下了,特出了;让庶人写书,天下 书多了,圣人的书就被湮没了。烧书,是禁止天下人写书,求书,是纵容天下人写书。 是不是金圣叹提倡像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呢?他在论述了各种各样庶人作书的状态后,提出了庄 周、屈原、司马迁、杜甫、施耐庵、董解元等六个人写的好书,说他们的书在破土裂荚而出时,就具有 凌云蔽日之势(於破荄分莢之时,具有凌云蔽日之势;)认为对他们这些人,不能杀;他们的书,是不 能烧的(然则其人真不足誅,其书真不足烧也)。 接着他说: “夫身为庶人,无力以禁天下之人作书,而忽取牧猪奴手中之一编,条分而节解之,而反能令未作之 书,不敢复作;已作之书,一旦尽废;是则圣叹廓清天下之功,为更奇于秦人之火,故於其首篇,叙述 古今经书兴废之大略如此,虽不敢自谓斯文之功臣。亦庶几封关之泥丸也。” 意思是: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庶人),没有力量禁止天下人写书,但从放猪娃娃手中拿来了一些书,分 条分节做一些分析评论,反而能使一些还没有写出的坏书,不敢再写;已经写出的坏书,会成为废品。 则我金圣叹廓清天下的功劳,比秦始皇的焚书更有神奇的效果。因此在这第一篇序言里,叙述了古今经 书兴废的大概过程,虽然我不敢自喻为文坛的功臣,但也足当‘封关之泥丸’了。‘封关之泥丸’是一 句围棋的成语,意思指在最后胜利前,下了一着最关键的棋。 金圣叹在这篇序言中已经把为什么自己要评《水浒》的用意说了,目的是要用评书的方法保存这部优秀 的作品。 自古以来,国家的统治者,既要文人写书,又要封杀对自己的统治有妨碍的书,因而就有秦始皇的‘焚 书坑儒’,有列朝列代层出不穷的‘文字狱’。 金圣叹要评论《水浒》,绝不是想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是自己深爱《水浒》,害怕封建统治者将这 部优秀作品‘封杀’或付之一焚;金圣叹做到了,保存了《水浒》的优秀古本。试想,假如让新中国50 年代的文坛权威人氏来代替金圣叹评论《水浒》,肯定清初的历史上又多了一桩‘文字狱’,试想刚入 关做皇帝的满洲人,怎么会让一本颂扬农民革命、又去征服少数民族的书流通呢?我们这些老百姓也就 看不到《水浒》了。 唉!文化人有自己天生的劣根性,也可以说天生的优点吧,手里有一杆笔,脑子会转动;自古以来,最 高统治者想尽办法要控制、使用文化人。我读清朝的‘文字狱历史’,发现皇帝老儿对文人的一些办 法,除了成片的屠杀,好像也没有什么高明的办法,没有被杀的文人拿着笔还要写。时代在前进,我看 最好的对付文人的办法是:‘让他们没完没了地写思想检查!’(2012/10/11) 读金本《水浒传》有感(四) 金圣叹的序一,只是阐明了自己要评论《水浒》的目的;序二则开始了他的评论工作。 他首先抓住120回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来说事:“观物者审名,论人者辨志,”施耐庵的书名是《水 浒》,后世的“好乱之徒”却在施耐庵的《水浒》后加上了尾巴,狗尾续貂,从70回补成了120回,并在 书名上加上了“忠义”二字。金圣叹认为施耐庵要写这108人的故事,目的是要把这些“天下之凶 物” 、“天下之恶物” 让天下人共击之、共弃之,因而把书名题为《水浒》。他认为水浒的意思是: “王土之滨则有水,又在水外则曰浒,远之也,远之也者,”即把这些凶物恶物远远地赶到中国大地之 外,中国的边界是水,‘浒’是水外,当然是国外了;说作者提这样的书名是“恶之至,迸之至”。 (迸,驱除的意思,《礼记•大学》:“迸诸四夷。”就是要把四周的外国人都赶跑的意思。)也就是 说,作者对这108个人物厌恶到了极点,非要将这些人狠狠地驱赶到中国国土以外的海外去,因此把书名 取为《水浒》。 我觉得金圣叹很有趣,像哄骗小孩一样哄骗那些初登皇位的满清当权派,像爸爸妈妈不愿意自己的孩子 害怕什么鬼怪一样,哄孩子:‘别怕,这鬼怪我已经把它抡到河里去了,让大鱼把它吃掉!’金圣叹不 会不知道‘水浒’的名字来自诗经,诗经《大雅•绵》的意思是‘这些梁山好汉是要以水泊梁山为根据 地,像绵绵不断的大瓜与小瓜那样不断繁殖与壮大,与古公亶父一样来建立一个新的朝代’ ,身处元末 明初的《水浒》作者描写这样一支造反队伍,源于对元朝的异族统治的仇恨。 金圣叹极度不喜欢70回后‘好乱之徒’续的内容,非要恢复70回的古本。我没有读过水浒全传,但我却 看过按全传拍的电视连续剧。虽然我不喜欢宋江,但我也真无法看宋江为了招安,去走妓女李师师的后 门,奴颜婢膝地去向那个钻地道去嫖妓的宋徽宗求招安的诏书,不忍心看一个个梁山好汉倒在征方腊的 血泊中。 既然表面上金圣叹是向统治者表忠心,但却又极力反对在《水浒传》上冠以‘忠义’两字;他是如何解 决这个矛盾的呢? 金圣叹认为,只有对两种人才冠得上忠义两字,一种是宰相, “忠者,事上之盛节也;义者,使天下之 大经也;忠以事其上,义以使其下,斯宰相之材也。”即‘忠’是对皇上的最大的节操,‘义’是对天 下所有人的规范;对上忠,对下义,是宰相的品格。另一种是圣贤,“忠者,与人之大道也;义者,处 己之善物也;忠以与乎人,义以处乎己,则圣贤之徒也。”与人相处时要忠实,对待与自己有关的一切 要爱护。对人忠,对己义,是圣贤之类的人。而《水浒》中的108人“其幼皆豺狼虎豹之姿也,其壮皆杀 人夺货之行也,其后皆敲扑劓刖之余也,其卒皆揭竿斩木之贼也。”因而对这些人无论如何不能冠以 ‘忠义’之名。因而金圣叹认为自己把‘忠义’两字从水浒传中去掉,保存70回施耐庵的原著,是保存 了施耐庵写这本书的原意,希望后世的‘恭慎君子’能够明白自己的用意,不要‘易吾言’! 金圣叹把108条好汉骂得真够凶的:‘豺狼虎豹之姿’‘杀人夺货之行’‘敲扑劓刖之余’‘揭竿斩木之 贼’,而且要把他们赶到国外去。 但他达到了他的目的,他给中国人民保存了这部优秀的作品,给世界文坛保存了这部令中国人感到骄傲 的作品。尽管他被新中国的‘恭慎君子’们用‘顽固、凶恶、无耻的封建反动文人’的帽子骂得狗血喷 头。 《水浒》深入人心,用《水浒》中的人物来比喻现代人,让人心领神会,事半功倍。如最近北京影视台 播放的两部抗日的电视剧,《箭在弦上》把男主角抗日英雄的弟弟称为‘高衙内’;《我的传奇老婆》 把女主角称为‘一丈青’。 有人认为上世纪60年代的‘造反有理’口号来自《水浒》,这是冤枉了《水浒》。‘革命无罪,造反有 理’的口号是北大附中一个女学生首先在一次北京大学批判‘工作组’的大会上提出的,‘旗手’为了 她提出这口号拥抱了她;她原名宋彬彬,在一次天安门城楼上被接见后,就改名宋要武,因为伟大领袖 说:“不要文质彬彬,要武么!”(2012/10/14) 敲扑(被执行刑杖者),劓(yi,割鼻)刖(yue断足)。 怼:怨恨,节:气节,节操, 檮杌(taowu):古代传说中恶兽名,常用来喻恶人。《史记•五帝本纪》:“船于氏有不才子,不可教 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 经:规范 元代指大梁。故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清侯方域《定鼎说》:"胜国有三都焉:冬春居大都﹑东都……东都 者大梁也。" 读金本《水浒传》有感(五) 序三是金圣叹对他儿子说的话,先说自己在十一岁时,因多病,不能上学与出去玩,只好在家里看书, 先读《妙法莲华经》,再读《离骚》,再读《史记》,最后看到《水浒》,对《水浒》爱不释手(其无 晨无夜不在怀抱者);从自己的情况说到现在一些父兄,不许子弟读一些闲书是大错(吾每见今世之父 兄,类不许其子弟读一切书,亦未尝引之见于一切大人先生,此皆大错。)。现在儿子十岁了,他就让 儿子读《水浒》。他认为:“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 者。”‘格物’是研究事物道理的意思,金圣叹认为,天下的文章没有再比《水浒》好的,天下能推 理、明理的学者数施耐庵先生为第一。施耐庵写的108人,各有不同的性情、不同的气质、不同的形状、 不同的声口,施耐庵能“一手而画数面”、 “一口而吹数声”就是因为作者能“格物”的缘故。 金圣叹叙述了自己如何喜得贯华堂水浒古本,从自己如何读水浒的方法总结了读一切书的读法。“十二 岁便得冠华堂所藏古本,吾日夜手抄,谬自评释,历四、五、六、七、八月,而其事方竣,即今此本是 已。如此者,非吾有读水浒之法,若水浒固自为读一切书之法矣。”他声称自己所以要把水浒古本作评 释,主要是让他十岁的儿子读水浒,并学会如何读一本好书。 古人评一本书,必须抄书;因为不但有眉批,回前回后批,还有字里行间的夹批,古人没有复印技术, 更没有电脑,非抄书不行。金圣叹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完成了古本水浒的抄、批工作;没有巨大的动力 很难想象能完成这样的工作。显然,说为了给十岁的儿子看只是目的的很小一部分,自己对水浒的深 爱,要把这部书给广大人民读,让它流芳百世是他真心的目的。 金圣叹认为,读好一本书,必须要像他评水浒这样的方式才能读好。初初一想,好像不以为然,读书都 要这么费劲吗?但回忆一下我这个普通的知识分子的一辈子,也浏览了不少书,但很多书只是‘过眼烟 云’,放下它就忘。尤其是自然科学书,要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中增加一些新的内容,非要好好地一边 读、一边作笔记、对公式从头自己推导一次才能理解。我一辈子最敬爱的老师就这样教导我:“读书, 不但要用眼睛、用脑子,还必须用纸、笔、用手写。”这何尝不是与金圣叹教他十岁儿子的读书方法一 致呢! 从金圣叹的评《水浒》,使我联想到脂砚斋的评《红楼梦》。过去,我始终不明白脂砚斋是如何评书 的。眉批好办,随时可写,回前回后批就有点麻烦了,假如稿子是曹雪芹写的,脂砚斋必须事先告诉 他:“回前回后给我留一点空,我要批!”,假如稿子是脂砚斋雇佣的抄手抄的,也得事先与他打招 呼。夹批更麻烦了,曹雪芹不可能会在字里行间给脂砚斋留出空隙来给他做夹批,也不可能脂砚斋守在 抄手身旁随时给抄手指出“喏喏!,这儿要留点空,我要做夹批!”更何况,脂砚斋又如何能事先估计 要留多长的空隙做夹批呢? 看了金圣叹的评《水浒》,我才恍然大悟,脂砚斋肯定也是像金圣叹似的,自己一边抄一遍评,至少现 在发现的《脂评红楼梦》的最初评本(也就是祖本)是脂砚斋自己抄的。这样做的缘由也与金圣叹类 似,对《红楼梦》非常喜爱,要写上自己的意见,有时抄抄评评,仿佛自己也进入了荣国府,自己也参 加了大观园的聚会;有时又仿佛自己与曹雪芹一起在进行创作。脂砚斋好像没有金圣叹那样有钱,没法 将自己的评本去刻印;只有供一些书坊再抄后进入流通市场。 痴迷的文人历来都有,抄书也是文人很大乐趣之一,在印刷技术已经很先进的现代,还有人‘手抄《红 楼梦》;因而脂砚斋拿一本《程甲本》去抄也有可能。因此,把脂砚斋捧为祖师爷、作者之一、固然不 对,但把他作为一个历史上喜爱《红楼梦》,并较早对《红楼梦》作评点的文人,研究研究他的评论也 未尝不可。(2012/10/17) 读金本《水浒传》有感(六) 金本《水浒传》中还有一篇施耐庵的自序。关于这篇自序,罗尔纲先生认为是金圣叹自己写的,假冒是 施耐庵原稿。罗尔纲先生与金圣叹一样,认为古本水浒只有七十回,后面的内容是后人狗尾续貂;但罗 尔纲认为七十回古本的作者是罗贯中,续貂者不知名;而金圣叹却认为是施耐庵,续貂者为罗贯中。因 而罗尔纲先生费了很大功夫既赞赏了金圣叹截去狗尾的正确,又论证了金圣叹说的‘古本’不是真的古 本。我看纠结就在这篇‘施耐庵自序’,承认了这篇自序,就等于承认了施耐庵是作者。罗尔纲先生要 是知道‘施耐庵’其实是罗贯中的‘实乃俺’,就不会那样对这篇‘自序’耿耿于怀了。 这篇自序很有意思,劈头就是谈自己的人生观“人生三十而未娶,不应更娶;四十而未仕,不应更仕; 五十不应为家;六十不应出游;何以言之?用违其时,事易尽也。” 时代不同,施耐庵当时的人生标准用在现代是很不适宜的了。现代青年忙于事业,三十岁还是单身的多 了去了,就让他(她)们不要再去努力找另一半,简直不讲情理了;四十岁正是事业的黄金时代,怎么 能不再求上进了呢。因而不能去纠缠那些数字,而是主要理解‘用违其时,事易尽也。’,也就是说人 生苦短,一生很容易过去,要很好安排自己的一生,在最恰当的时候做最有价值的事。 接着他叙述他的日常生活。显然施家是个小康之家,而且家所在处风景不错,“舍下门临大河,嘉树有 荫,”来往的好友不少,有十六人之多;每天来聊天的人就有七、八个。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谈完就 放下,没有人做记录,也想把这些谈料集成一书,没有做的原因是:第一,“名心既尽,其心多懒”; 第二,“微言求乐,著书心苦”;第三,“身死之后,无能读人”;第四,“今年所作,明年必悔”。 虽然有这四条不写的理由,但还是写了水浒传。一半是在朋友们走了后在灯下戏笔,一半是在风雨天没 有朋友来时写的。一写就停不下来了,不论在薄暮篱笆关门时、还是在五更卧被之中、低头系带、抬头 观物,都好像能看到水浒中的人物在自己眼前晃动。 我觉得施耐庵把一个作家心中有了人物故事,如醉如痴不吐不快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的确,只有不为名、不为利、从自己内心喷薄而出的作品才有可能流芳百世。 施耐庵哀叹:“呜呼哀哉!吾生有涯,吾乌乎知后人之读吾书者为何?”他不知道后人如何来读他的 《水浒传》。 可以告慰施耐庵,他的《水浒传》深入人心;从现在的电视连续剧看来,导演们的兴趣从‘日本鬼子、 国民党、共产党、’三方面的斗争,转移到‘土匪、国民党、共产党、’三方面的斗争上来了。施先生 可以放心,虽然土匪们都引用《水浒》,但土匪有好坏之分,好土匪都最后加入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 缔造者之一,坏土匪跟着国民党滚入‘历史的垃圾堆’。(2012/10/20) 马成生《水浒通论》,侯会《水浒西游探源》,(陈斯园提供) 读金本《水浒传》有感(七) 金圣叹引了一段《宋史纲》:“淮南盗宋江掠京东诸郡,知海州张叔夜击降之。” 然后抓住‘降’字做文章,说为什么不说‘击杀之’而说‘击降之’?金圣叹借所谓的史臣的话大大地 称赞了‘皇帝的英明’;史臣大概是代替皇帝说话而记之于文献的人。史臣说,因为强盗并不是生来就 是强盗,是‘父兄失教於前,饥寒驱迫於后,’皇帝认为这些都‘罪在朕躬’,因而英明的皇帝‘降 之’而不‘诛之’,为‘天子之大恩,处盗之善法也’。 金圣叹恭维了皇帝后,又大大称赞了一番张叔夜。他在‘知海州’的‘知’字上大做文章。他认为(当 然这都是假借史臣说的)所谓知州,州里的大小事都应知道,都要管好,老者‘安’、少者‘育’、为 饥饿的人种树畜牧、教寒冷的人学会种桑养蚕等等,给张叔夜冠上‘知海州’字,说明了张叔夜“真为 天子股肱心膂之人”。 读了这篇《宋史纲》是不是感到有点滑稽、好笑? 金圣叹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清人笔记《虫鸣漫录》有这样的记载(见曲家源著《水浒传新论》): 吴门金解元圣叹,善批小说,性滑稽,喜诙谐。自言:“人生惟新婚及入泮二者为最乐。然妻不能屡 娶,无如何;入泮,屡黜而屡售也。”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诗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輒被 黜,复更名入泮,如是者数矣。司训者恶之,促令面谋,命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文。金于后 比起曰:“禽兽不可以教谕,即教谕亦禽兽也。”对曰:“禽兽不可以训导,即训导亦禽兽也。”学博 见之,亦无如何。金持才傲物,所做多类此。 金圣叹把‘新婚与考试’列为人生最快乐的两桩事情,‘新婚’无法重复,而考试却可以不断重复。一 次落榜了,换个名字再考;在考卷上可以随便写些讥刺考官的俚语或小诗,让自己痛快开心。 因而不难理解,对《宋史纲》的一些‘怪论’实际上就是‘金圣叹式’的对皇帝的‘恭维’。把皇帝糊 弄高兴了,让《水浒》毫无阻碍地面向广大群众。 金圣叹的批书,的确受到顺治皇帝的称赞,顺治口谕词臣:“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据说 金圣叹‘感而泪下’。(见郑公盾《水浒传论文集》)金圣叹的目的达到了。 其实,知识分子糊弄皇帝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有,想想我们这一代的人就清楚了。就拿评《水浒》来说 吧,开始大家痛骂金圣叹,歌颂宋江;后来又说宋江是投降派,上世纪70年代,全国热批《水浒》,又 说宋江是‘架空晁盖,抢班夺权的修正主义分子’。这一切除了知识分子自己脑袋中很多问题不太清楚 以外,是不是也有不断捉摸‘皇帝’的思想,让自己不要落后于时代有关。(2012/10/25) 读金本《水浒传》有感(八) 过去,我很少看‘研究水浒’的文章,因而也不知道《水浒》作者是依据什么史料写的。一看金圣叹引 的一段《宋史目》: “宋江起为盗,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知毫州侯蒙上书言:将才必有大过人 者,不若赦之,使讨方腊以自赎。帝命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又命张叔夜知海州。…” 原来宋朝皇帝还真有招安宋江使其平方腊的企图,那水浒的后面‘招安平方腊’有史可据。金圣叹要 ‘糊弄当权者’,以对当权者‘忠义’自居,但又反对在水浒中的为朝廷服务的‘招安平方腊’内容, 他是如何来自圆其说呢? 很有意思,金圣叹从抨击侯蒙的错误入手,从《宋史目》中寥寥数语,金圣叹竟总结出八点错误。 第一点,‘夫美其辞曰赦曰赎,其实正是温语求息,失朝廷之尊’,公开对强盗说赦说赎,失去朝廷面 子。 第二点,‘杀人者死,造反者族,…而轻与语赦,坏国家之法,’对强盗轻易说赦,破坏了国家法治。 第三点,‘方腊所到残破,不问皇师震怒而仰望扫除於绿林之三十六人,显当时之无人,’方腊到处摧 毁、破坏,不用国家军队而要用宋江去扫除方腊,显得朝廷无人。 第四点,‘诱一贼,攻一贼,以冀两斗一伤,乌知贼中无人不窥此意而大笑乎?势将反教之合,而令猖 狂愈甚,’用一个盗贼去攻打另一个盗贼,不会想到也许强盗中有人会因此大笑,要是两股盗贼两合起 来,岂不更糟。 第五点,‘武功者,天下豪杰之士,捐其头颅肢体而后得之;今忽以为盗贼出身之地,使壮夫削色,’ 天下的豪杰要练好武功是很难的,而现在武功成为作盗贼的人的出头露面的本领,使天下豪杰失色。 第六点,‘传言四郊多垒,大夫之辱;今更无人出手犯难,为君解忧,而徒欲以诏书为弭乱之具,有负 养士百年之恩。’把国家说成盗贼四起,已经是官员们的丢脸事,官员们不出手替皇帝解忧,反而用招 安的办法来解决国家的动乱,国家豢养那么多军队干什么! 第七点,‘有罪者可赦,无罪者生心,从此无治天下之术。’有罪的可以赦免,没有罪的人岂不想‘我 还不如犯点罪好,先去做强盗,再受诏安。’这样国家就没法治了。 第八点,‘若谓其才有过人者,则何不用之未为盗之先,而顾荐之既为盗之后;当时宰相为谁,颠倒一 至如是。’若说因为这些强盗有才能,所以要招安他们,那干嘛不在他们做强盗以前用他们,而要在他 们做强盗以后用他们?当时谁做的宰相?那么糊涂颠倒! 金圣叹胜利了,他的批驳实在妙!金批‘断尾巴水浒’风光了三百多年,打倒了其他所有版本。 可惜那时候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要是有,我认为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应该是金圣叹! (2012/11/2) 读金本《水浒传》有感(九) 普通人读一本小说,只是感觉这部小说‘好看’或‘不好看’,不知道因何好看或不好看,更不知好看 是好在何处?因而很喜欢读读有识之士对该小说的评论。但看评论也有麻烦之处,因为评论一般都在另 外书或杂志上,看到评论时可能把原书的内容已经忘了;因而这评论最好就在该小说中,这样读起来更 方便。有人(抱歉,我忘了是谁)曾说“读《水浒》一定要读有金圣叹批的水浒。”很有道理。 反正,我年轻时读《红楼梦》,最喜欢读的是《增评补图石头记》,有护花之人、大某山民、明斋主 人、读花人等人的评论,有总论、有眉批、有夹批、有回后批;还有主要人物的特写图、每回前有按回 题的两张图、还有一张很大的大观园图并有大观园图说。实在好! 《水浒》我读得很少,家里只有一部七十一回的水浒,《金批水浒》是网上找的,没有书,只能对着屏 幕读。 金圣叹先生的一篇‘读法’,让我知道《水浒》的好,好在何处? 金圣叹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 来。”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 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也就是说,他把一百零八条好汉的性格写得非常分明,他还举例说,写人的粗卤,有不同的写法:“鲁 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约;阮小七粗卤,是悲 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 同样内容,水浒可以一写再写,各有妙处,不怕重复。“江州劫法场一篇,奇绝了;后面却有大名府劫 法场一篇,一发奇绝。潘金莲偷汉子一篇,奇绝了;后面却又有潘巧云偷汉一篇,一发奇绝。景阳岗打 虎一篇,奇绝了,后面却又有沂水县杀虎一篇,一发奇绝;真正其才如海!劫法场、偷汉、打虎,都是 极难题目,直是没有下笔处,他偏不怕,定要写出两篇。” 金圣叹很不喜欢宋江,他认为水浒传把宋江写成“深恶痛绝,使人见之,有犬彘不食之恨。” 而非常喜 欢李逵,认为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写李逵目的是为衬托宋江,“只如写李逵岂不 段段都是绝妙文字,却不知正为段段都在宋江事后,故便妙不可言;盖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诈,故处处 紧接一段李逵朴诚来,”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 传出,他书便如破竹。” 他的‘读法’一篇,还有很多妙论,没法全都列出。 我特发奇想,现在因为有各种出版物,文学工作者们要发表自己观点,有很多出版渠道,没有人像古代 文人那样评论一本书了,这种方式从此失传,非常可惜。我认为应该鼓励中学语文教师做这样工作,让 语文教师把一篇好文章一边抄、一边写评论(夹批、眉批),然后给学生看;也可以让学生这样做,是 不是对提高语文水平有好处? 读金本《水浒传》有感(十) ¬ ——还脂砚斋以清白—— 慢慢读金本《水浒传》,已经读到正文了。当然,通行的七十一回版本的第一回,在70回的金本中是 ‘楔子’。 不管是楔子还是正文,我发现有个特点,批语只有两种,一种是‘回前、回后批’,一种是夹在正文中 的‘双行夹批’。开始我有点狐疑,怎么没有像脂砚斋批《石头记》那样,除了回前回后与夹批外还有 ‘侧批’与‘眉批’呢? 很快,我的狐疑变成恍然大悟。金圣叹在序三中不是写了吗:“十二岁便得冠华堂所藏古本,吾日夜手 抄,谬自评释,历四、五、六、七、八月,而其事方竣,即今此本是已。如此者,非吾有读水浒之法, 若水浒固自为读一切书之法矣。” 金圣叹是自己一边抄、一边评。自己抄、自己评,当然只有回前回 后、与双行夹批,干嘛要去写‘侧批’与‘眉批’?侧批与眉批只有在已经批完后,感到还想加一点 批,又不想再重抄一边时加上的。金圣叹的底稿上可能有,但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因为,金本水浒传已 经拿去付印了,即使有侧批与眉批,将书拿去排版付印时,用勾画的方法告诉排版(或刻板)工人,将 侧批与眉批如何变换成双行夹批放在什么字下就行了,因而都成了夹批。 从金圣叹的批水浒传,使我对脂砚斋的批《石头记》发生了兴趣。 在红学界,脂砚斋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相信他的人把他目为祖师爷,把他的话视为‘金科玉律’; 不信他的人把他贬为一钱不值,认为‘脂本’就是专门为胡适创导的“新红学”伪造的。 看了金圣叹批《水浒传》,我好像有所悟,决心研究一下脂砚斋。 我有一本影印的甲戌本,在网上找到了己卯本、有正本,但没有庚辰本。我知道北京大学图书馆肯定有 庚辰本,但我不想跑去借,对年轻人说,图书馆近在咫尺,对我这耄耋之年人来说,却好像是远在天 边;好在《庚辰本》的批语可以在别处找到。 我首先打开《有正本》。 有正本(即《戚蓼生序本石头记》),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由‘有正版的大字本’影印的。 打开一看,的确只有回前回后批与双行夹批,与金批水浒传一样;有一些眉批,很明显是狄葆贤为了说 明自己的本子与其它通行的本子的差别而写上的。 由于狄葆贤在要付印《有正本》以前,曾经出广告征求‘批语’,报酬不菲,我想有些手抄脂本中没有 的批语,一定是用不菲的报酬征来的。如有正本第四十一回有一段回前批: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 这一回是“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的故事。显然第一句是说刘姥姥自比牛马,与上一 回刘姥姥说的“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相呼应,感叹这位乡村老妪甘心自比牛马 来供人玩乐;第二句是说妙玉的清高不能过分,才能保得自己平安;后两句就称赞作者能把这样的世情 描写出来,实在很不容易。《有正本》这一回还有回后总批,也不错: 总批:刘姥姥之憨从利,妙玉尼之怪图名。宝玉之奇,黛玉之妖,亦自敛迹,是何等画工,能将他人之 天王,作我卫护之神祗,文技至此,可为至矣。 意思是:刘姥姥的憨态,是为了使自己得到利益,妙玉显出的怪脾气是为了图自己的清高之名。而为了 突出刘姥姥与妙玉,对宝玉的怪脾气与黛玉的尖酸,都写得比较收敛了,但并不是不写,而是借描写他 人来隐写主人公;好像一个天才画工,可以用别人画的天王,来画自己的门神,这样的文笔,实在已经 好到了极点。 不知我理解得是不是对。总之,我认为这一回的回前批与回后批都不错,回前批有‘立松轩’的署名, 这在《有正本》是唯一的署名批语,在所有脂批的本子中,署名‘立松轩’的也就是这里出现一次。俞 平伯先生曾怀疑‘立松轩’也许就是‘松斋’,‘松斋’也就是‘脂斋’,从‘松脂’联想而来(见俞 平伯著《脂砚斋红楼梦辑评》)。我认为这条回前批(包括回后批)都是狄葆贤征得的新批,批者认为 自己批得有水平,不愿淹没,特被许放上署名‘立松轩’。 为什么说特许呢?因为狄葆贤根本不喜欢批语中的署名,相同的批语,在《己卯本》与《庚辰本》中有 脂研署名的,《有正本》中都没有。我想他对自己重金征来的批,有时不得不对作批者做一点让步,让 他署上一个谁也不知道是谁的‘立松轩’笔名。俞平伯先生的猜想肯定是不成立的,要是‘立松轩’就 是脂砚斋,为什么《庚辰本》第四十回的回前批不用立松轩的批! 《有正本》已经没有了底稿。它的底稿中的批语是从哪儿来的呢?不可能是戚蓼生写的,按理说戚蓼生 写了序,也可以写批语。要是他写了批语,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稿本名为《戚蓼生评批石头记》 。也不可 能所有的批都是狄葆贤用重金征来的,那么零零碎碎的批语如何计算钱啊!而且为什么其他作者不像 ‘立松轩’一样要求署名呢?答案只有一个,《有正本》的底稿中的绝大部分批语来自戚蓼生时代流行 在社会上的稿本。也就是与《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的底本同时在社会上流行的稿本。 与《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比较,《有正本》的批语最标准,错误最少;但这是很自然的事。 其他的脂砚斋本都是‘抄本’,只有《有正本》是印刷本,当然印刷本的错误最少! 即使是同一个母本 出来,甲是手抄,乙是印刷,肯定甲比乙错误多,要是把甲与乙相比,认为因甲比乙错误多,甲中间掉 字了,就说甲是从乙抄袭了,岂不冤枉了甲。 因而我不认为那些手抄的‘脂批本’是以《有正本》为底本伪造出来的。伪造一个手抄本很不容易,伪 造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利?为了支持胡适的理论?不知胡适花了多少钱买那本《甲戌本》,是不是让 伪造者发财了?胡适写《红楼梦考证》远在得到《甲戌本》以前,他的理论并不需要《甲戌本》的支 持,他写《红楼梦考证》批驳蔡元培‘猜笨谜’时,已经是北大年轻的教授,也没有要靠这篇论文提高 职称的问题。上世纪五十年代围剿俞平伯先生时,很多人顺便骂胡适为‘胡说’,也没有影响他在学术 界地位的一丝一毫。 比较《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只有《甲戌本》中任何批都没有署名,所有显示批者是曹雪芹 亲人的批,都是眉批。因而从金圣叹评批《水浒传》的情况来推想,我认为《甲戌本》的底本是一个人 自己一边写石头记正文一边写评语的,这个人不可能像金圣叹一样是旁人,而是作者自己。因为那时 《红楼梦》还没有像金圣叹批水浒时那样广为流传,而且作者还活着,没有成为古人,因而写《甲戌 本》评语的这个人就是曹雪芹。由于曹雪芹是在空空道人的《风月宝鉴》基础上作增删完成的,在这过 程中加一些批语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他把自己工作的地方称为‘脂砚斋’,因为批语是用红颜色的; 在正文中称为‘悼红轩’,‘悼红轩’就是‘脂砚斋’,不过前者比较虚、比较大,后者比较实、比较 小一点而已。 脂砚斋不可能是人名。也许有人以‘砚斋’作为自己的号,很难想象用‘脂砚斋’、更什么简写为 ‘脂 砚’‘脂研’的。端木蕻良先生写的《曹雪芹》传中,在很多真名中夹上一个曹雪芹的远房叔叔脂砚 斋,读起来无比别扭。 曹雪芹需要把自己的书稿拿去给自己的什么‘堂兄’、什么‘叔叔’过目吗?要是曹雪芹写的是曹家的 家谱,当然需要给自己亲人或同族人过目;如写的是完全如实的自传,为了自己不要一时疏忽搞错了事 实,请一些知情人看看,提些意见也无不可。可是曹雪芹写、与批改的是虚构的小说,写小说还要给亲 人看吗?我不是一个小说作者,但我上初中时在老师的启发下,曾经很想自己长大了成为一个作家。退 休后无聊时也曾试着想写小说,但我觉得自己最害怕的是认识我的人看到我写的东西,我很害怕我的胡 说八道会刺伤被我小说中作为模特儿的原型人。当然我的思想与真正的作家差距太大,不能类比。但我 想假如真的曹雪芹把他的书稿给他的堂兄与叔叔看了,堂兄看到他把贾宝玉的堂兄写成‘贾琏、贾珍’ 那样无耻,他的叔叔看到他把贾宝玉的伯伯与父亲写成贾赦、贾政那样老色鬼与假道学,他们能通过 吗? 因而我认为那些‘脂砚斋’‘脂砚’‘脂研’的人名是在曹雪芹去世后,石头记在社会上风行传抄时, 一些无耻之徒给抄本加上去的,拿来曹雪芹的带批语的本子,就在有批语《石头记》上自以为是地加上 很多署名的批语。 要还脂砚斋以清白,必须在脂批本中删去有什么“脂砚斋、脂砚、脂研、一芹一脂、畸笏叟、畸笏”等 等的署名或连署名带批语,或虽没有署名却明显以曹雪芹亲属自居的批语。 删去这些糟粕后,我建议红学界出一本带曹雪芹批语的《石头记》,提供给年轻人看。我觉得这对有志 于文学创作的年轻人是很有好处的。《红楼梦》是我国的文学瑰宝,但我国有了《红楼梦》后,很难有 文学作品能超过它,希望年轻人能多学习当初曹雪芹是如何在脂砚斋中写作并增删着伟大作品的,希望 不久有现代的《红楼梦》出现。 (2012/11/24)

最新文章

AI发布

浦玉生著《张士诚传》读后感

AI发布

浦玉生著长篇人物传记《张士诚传》简评

AI 望海

试论浦玉生传记文学方法论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网站目录

  • > 水浒争鸣文库
  • > 学会动态
  • > 周锡山说水浒
  • > 明清小说研究
  • > 欧阳健说水浒
  • > 耐庵亭
  • > 水浒街
  • > 水浒传播史
  • > 佘大平说水浒
  • > 水浒杂志
  • > 水浒文化
  • > 水浒艺苑
  • > 水浒博物馆
  • > 水浒博客
  • 联系方式:

    邮箱:pyscn@sina.com

    © 2021 SHUI-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