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研究水浒 弘扬民族精神  
    主办:中国水浒学会
    顾问:佘大平
    主编:浦玉生

  • 首页
  • 关于水浒国际网络
  • 联系我们

首页 >> 水浒争鸣文库

山东梁山地区发展水浒旅游的两点建议

作者:曹先锋 @ 2014-11-23

山东梁山地区发展水浒旅游的两点建议 山东 曹先锋 一是出版无评点金本《水浒传》的建议。 《水浒传》的版本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以金本(又称七十回本)为代表的“英雄 《水浒传》”,另一种是以一百二十回本为代表的“投降《水浒传》”。 一百二十回本从洪太尉误走妖魔写到排座次,接着写宋江等人跪倒在奸臣高俅等人脚下,乞求招安。 受招安后,马不停蹄地去打另一只农民起义军,在打方腊的战争中,梁山众英雄死亡的死亡,伤残的伤 残,离散的离散,最后,宋江、李逵也被毒死,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以大悲剧而告终。所以被称为“投降 《水浒传》”。 金本则是金圣叹将一百二十回本拦腰砍断,从洪太尉误走妖魔只写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通篇都是以 热烈的笔调描写梁山好汉行侠仗义,杀富济贫,写他们由单个的反抗到汇聚成声势浩大的武装集团,写他 们攻城掠地,大规模地同官军对抗并屡战屡胜。从而使水浒好汉们的英雄形象变得高大完美了,好汉们的 结局能让人们接受了,这完全符合国人的阅读心理。所以被称为“英雄《水浒传》”。 正是这个本子的问世,很快就将《水浒传》其他的版本排斥到一边,成为天下通行的本子。从明朝末 年(1641)金本问世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300多年间,人们只知道七十回本,不知道还有其他版本。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胡适、鲁迅、郑振铎等人考证了《水浒传》的版本源流,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 才陆续出版了少量的《水浒传》全传,才又有少量的人接触到了“投降《水浒传》”。 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投降《水浒传》”盛行而“英雄《水浒传》却销声匿迹了呢?主要原因是毛泽东 发动了一场全国轰轰烈烈的“评水浒,批宋江”运动。毛泽东一声令下,以他绝对的权威很快将“英雄 《水浒传》”扫出了市场,“投降《水浒传》”垄断了整个市场。为什么如此,将在第二个问题中详谈。 其实,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金本都要优于其他版本。所以,让金本《水浒传》重新占领读者 市场,是在捍卫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另外还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作为作为水浒故地人的我们,从感情出发,都乐意看到水浒好汉们的英 雄形象,不愿意看到他们投降招安,最后落个悲惨的结局。所以说,维护《水浒传》的经典地位、维护水 浒好汉们的英雄形象,是每一个水浒故地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一点出发,作为水浒好汉大本营所在地 的梁山,更应该为金本《水浒传》重新占领读者市场而努力。其次,从旅游的角度说,游客仰慕的是圣 贤,敬佩的是英雄,都乐意到他们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去旅游;憎恶的是坏人,是窝囊废,他们的旧居、 古战场即使建设得再好,人们的向往程度也会大打折扣。比如,“三孔”的建筑算不上最好,可游客们还 是往那里去,为什么?人们仰慕孔子;韶山的景观更谈不上最好,但游客如潮,也是因为仰慕毛泽东所 致。所以说,“英雄《水浒传》”普及了,水浒好汉们的英雄形象就在亿万人民心中重新确立了,人们就 更加喜爱水浒好汉了。“爱屋及乌”,人们也就向往梁山了,如此一来,梁山的游客量不就随之增加了 吗? 出版金本《水浒传》可以出带有金圣叹评点的本子,也可以出不带评点的本子。哪一种更好?观察问 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不同。文学是为人民大众的,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从这个角度讲,还是后一种 好。所以应该把出版不带评点的本子放在首位。广大读者之所以要看《水浒传》,是因为喜欢里边的人 物,欣赏其中的故事,至于学术界如何评价,这不是广大读者所关注的,那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我们要维 护《水浒传》的经典地位,维护水浒好汉们的英雄形象,就要力挺金本,普及金本。就是要让广大的百姓 读到金本。如果说仅仅出版带有金圣叹评点内容的本子,一是肯定要增加出版成本,加重购买者的负担, 无形之中会降低发行量。二是将普通读者不感兴趣的内容加进去,就会给普通读者增加阅读负担,使读者 减少阅读兴趣。三是金圣叹的评点其中不少观点不一定正确,很值得商榷,尤其是对宋江的某些评价。如 果将这些观点介绍给普通读者,肯定会误导读者,这和我们维护水浒好汉们的英雄形象的初衷完全相悖, 这岂不是好心办了坏事?所以我认为,出一点带有评点内容的金本,满足学术界的需要很有必要,重要的 是多出不带评点内容的金本,让“英雄《水浒传》”占领读者市场。普及了“英雄《水浒传》”,水浒好 汉们的英雄形象就会在人民群众心中确立。人们更加仰慕水浒好汉了,来好汉故地旅游的就会随之增加, 水浒旅游业自然而然地就会兴旺发达。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山等水浒景点每年都拿出那么多资金用于广告 宣传,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如果哪怕拿出其中的一小部分用于普及金本,就是抓住了关键,而不是舍本 逐末,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设置“毛泽东与水浒展室”的建议。2010年10月,在“天下水浒论坛”上,梁山的同志提交了一 个新成果:毛泽东1919年上过梁山。并说,毛泽东的梁山之行,使毛泽东对梁山有了直观的了解,进一步 加深了水浒人物在毛泽东心中的印象,梁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他对梁山好汉“占山为王、割据一方”的起 义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毛泽东以后武装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是水浒研究领 域的一个新的重大成果。梁山能得到一代伟人的青睐意义非凡。但是,提到毛泽东与梁山,还有一个世人 皆知、影响更大的事件,这就是1975年8月至1976年9月毛泽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评水浒,批宋 江”运动。作为梁山,一方面想利用毛泽东提高自己、提高水浒好汉们的知名度、美誉度,可是另一方面 又不得不面对毛泽东“批宋江”的现实。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设置“毛泽东与 《水浒传》展室”是方法之一。当年毛泽东为何要批宋江?客观上讲是因为版本的问题,但主要是被人利 用了。 先说版本的问题。如前所述,“英雄《水浒传》在中国盛行了300多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胡 适、鲁迅、郑振铎等人考证了《水浒传》的版本源流,才陆续出版了少量的《水浒传》全传,即“投降 《水浒传》”。据此推测,毛泽东接触“投降《水浒传》”最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延安时期。到 了五十年代,某些人出于政治的需要又搬出了“投降《水浒传》”。毛泽东接触“投降《水浒传》”很有 可能是在这个时候。读了“投降《水浒传》”,他的观点逐渐开始转变。在毛泽东的前半生中,对《水浒 传》、对宋江是持肯定赞扬态度的。这一点从毛泽东的言行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不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 代、四十年代,还是五十年代,毛泽东在其文章、谈话、批示中,涉及到《水浒传》的地方很多,但只见 褒奖,未闻贬斥。可是,到了晚年,毛泽东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错误地发动组织了“评水浒,批 宋江”运动,说“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 “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水浒》这部书,好就 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显然,如果没有“投降《水浒传》”,毛泽东就不知道 宋江招安、打方腊等情节,就不会发表上述言论,“批宋江”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说被人利用的问题。 “批宋江”运动起因是这样的:毛泽东晚年视力严重下降,中央办公厅从北大选了一位叫芦荻的来为 毛泽东“代读”书报文件。芦荻是研究古典文学的,有一天她顺便和毛泽东谈起了《水浒传》,毛泽东便 说出了关于《水浒传》的那些谈话。芦荻把毛泽东的谈话整理出来,姚文元认为毛泽东在谈话中提到的反 对“投降派”、“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等语,正是他们可以用来影射攻击政治对手周恩来、邓小平等 人的炮弹。姚文元请示毛泽东,经毛泽东同意,中央政治局开会决定,把毛泽东谈话记录稿印发全体中央 委员。后来,又向全党转发了谈话。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未结束,但许多人对这一运动不满。在这篇 谈话中,确实包含着毛泽东对在他身后会有人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隐忧。对于否定“文化大革命”的 人,毛泽东比作“投降派”,而“投降派”是要接受“招安”的,是要“搞修正主义”的。毛泽东最基本 的考虑,就是通过转发这篇谈话,向党内敲一敲警钟。但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举措,被一些人 利用了。尤其是身居要职的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等人觉得,毛泽东的谈话,正好可以用来攻击 政治对手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他们想借评《水浒》、批宋江之名,行搞垮政治对手之实。他们利用把持 全国舆论工具的优势,拉大旗,作虎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评水浒,批宋江”运动。 就这样,毛泽东关于《水浒》的谈话,由泛论变成了实指,由文艺评论变成了政治斗争,为了配合这 场运动,“投降《水浒传》”大量印所发行,“英雄《水浒传》”便被排斥在了一边。所以,后来的人 们,多是只知“投降《水浒传》”,不知道还有“英雄《水浒传》”。尤其是先后上演的43集和80集电视 连续剧《水浒传》,依据的都是“投降《水浒传》”,更使“投降《水浒传》的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 步。明白了上述两点,毛泽东为什么要“批宋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这个问题不能只有少数人知道, 要让广大游客都知道。所以,梁山很有必要建设一个以毛泽东与水浒为主题的展室或其他形式的东西。陈 列毛泽东来梁山的相关史料,将毛泽东在文章、谈话、批示中涉及水浒的内容加以展示,将“批宋江”的 背景客观地加以介绍。这样,既可以提高梁山、《水浒传》以及水浒好汉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又可以消 除由“批宋江”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把水浒文化和红色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增加了梁山景 点的文化内涵,将会大大增加梁山对游客的吸引力。

最新文章

AI发布

浦玉生著《张士诚传》读后感

AI发布

浦玉生著长篇人物传记《张士诚传》简评

AI 望海

试论浦玉生传记文学方法论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网站目录

  • > 水浒争鸣文库
  • > 学会动态
  • > 周锡山说水浒
  • > 明清小说研究
  • > 欧阳健说水浒
  • > 耐庵亭
  • > 水浒街
  • > 水浒传播史
  • > 佘大平说水浒
  • > 水浒杂志
  • > 水浒文化
  • > 水浒艺苑
  • > 水浒博物馆
  • > 水浒博客
  • 联系方式:

    邮箱:pyscn@sina.com

    © 2021 SHUI-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