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研究水浒 弘扬民族精神  
    主办:中国水浒学会
    顾问:佘大平
    主编:浦玉生

  • 首页
  • 关于水浒国际网络
  • 联系我们

首页 >> 水浒博客

2012,中国新闻界学术界的一个弥天大谎!

作者:浦玉生 @ 2014-11-23

2012,中国新闻界学术界的一个弥天大谎! 浦玉生 2012年4月28-29日,由中国水浒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和兴化市委市政府 联合举办的纪念文化部关于施耐庵身世调查60周年暨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发表3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江 苏兴化市举行,你懂的,这是政府搭台,学界唱戏。我是被邀的20多名专家之一忝列其中,这三十多年来 我是施耐庵的立论者,当会议出现一面倒的情况时,大丰、兴化代表发生了施耐庵故里学术上的争论,大 丰仓显单枪匹马遭到兴化人的围攻,我在发言时说了“一个耐庵,两地表述”的观点。讲籍贯有二层含 义:祖籍地、出生地,分别是兴化、大丰,讲故里非大丰莫属(大丰市白驹镇是施耐庵的出生地、故居、 施氏宗祠、施耐庵纪念馆所在地,理应成为施耐庵故里)。当然,会上发的材料《兴化报》载有北京大学 教授侯忠义的文章这是一次会议出现几种版本的材料,当时就有江苏省外正直的学者指出,不应删改原 文。 应该说,各地召开学术纪念活动,打出地方文化名牌,开展学术研讨,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会议结 束以后,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出现了失实的新闻报道,中国新闻网、凤凰网、光明日报、北京日报、 博览群书、明清小说研究、兴化报等掺和其中。这让我这位研究施耐庵三十多年的偏于海边一隅的小人物 “大跌眼镜”。 施耐庵身世之谜和故里研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学术课题。再环顾左右看看我国各类文学史、教 科书、历史文化名人录,那么多的大牌教授参与其中,在介绍施耐庵都是似是而非的,这里有必要披露事 实真相,还《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一个清白。 现在我先亮出我的观点,然后就媒体报道的的谎言部分给予戳穿。 以下介绍我在《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一书后记中撰写的“施耐庵”辞条: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泰州海陵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人,名彦 端,又名肇瑞,字子安,又字耐庵(或为别号)。父亲施元德字长卿,母亲卞淑贞,与苏州枫桥迁盐城东 溟(便仓)卞氏为同一支。妻季氏、申氏,生子让,字以谦。据《施让墓志铭》记载:“鼻祖世居扬之兴 化,后徙海陵白驹”。相传为舟人之子,13岁入浒墅关私塾读书,19岁中秀才,29岁或30岁中举,为元至 顺辛未赐进士出身,曾经国子监司业刘本善推荐,任山东郓城县训导,得以遍搜梁山英雄轶事。后官钱塘 二载,因不合当道权贵辞官。1353年泰州白驹场张士诚起义反元,次年在高邮建国号曰周,1356年在苏州 定都称吴王,施耐庵与表弟卞元亨一起入士诚幕,为张士诚盐民起义谋划,张因之势炽。不久张士诚囿于 时事,诈降元朝;贪于逸乐,偏安一隅。施与好友鲁渊、刘亮、陈基等辞去,施作套曲《秋江送别》赠鲁 渊、刘亮。张兵败前,施即流寓江阴祝塘大宅里徐麒家等,为塾师,旋迁兴化与顾逖有赠答诗,还白驹 场,隐居不出,“感时政陵夷”,著《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遣怀,“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核对,以 正亥鱼。其所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为避朱元璋之征,蛰居淮安,病殁于此,就地蒿葬。数十年 后,其孙文昱(字述元)“家道炽盛逾旧”,始迁祖遗骨葬于白驹场西落湖(今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 村),并请淮安王道生撰写《施耐庵墓志》,至今施氏子孙在苏北串场河两岸兴化、大丰等地繁衍至24 代。据出土的施廷佐墓志铭记载“(曾)祖彦端会元季兵起播浙”,与早先传世的明清笔记记载“钱塘施 耐庵”、“元人武林施某”所述的时间、地望相吻合。《兴化县续志》载有施耐庵墓、小传、墓志等,为 1952年、1982年、2012年参与施耐庵文物调查的大多数专家认可。 现在再看附上几则关于此次会议前后的报道,并作简评。 材料一:专家确认施耐庵的祖籍是江苏兴化 (新华日报2012年5月4日 新华微博2012年5月5日)   关于《水浒传》及其作者的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课题。五一前夕,由中国水浒学会、省 社会科学院、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和兴化市联合主办的施耐庵文史考察纪念座谈会在兴化举行,来自全 国各地的20多位专家学者再聚“水浒故里”,就施耐庵与《水浒传》研究进行了交流。   今年是文化部关于施耐庵身世调查60周年,也是江苏省社科院邀请全国水浒研究专家开展施耐庵文物 史料调查30周年。会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83岁的李灵年介绍说,“1952年搜罗了大量史料,成果很丰 富,可惜最后中断了调查。”直到198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牵头组织16个人的团队到兴化调查。两次调 查虽相隔30年,但都获取了大量翔实资料,如出土文物、家谱记载和民间传说等,综合起来,确认施耐庵 是元末明初人,并确定了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祖籍是江苏兴化。与会专家认为,两次考察卓有成 效,不管是地上史料、地下文物,都已证明小说《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江苏兴化白驹场人。而所谓 “钱塘施耐庵”、“武林施某”只是说明施耐庵曾寄寓杭州等地。 (顾介铸 袁开建) 材料二:专家确认施耐庵祖籍江苏兴化 曾寄寓杭州等地 (中国新闻网转载2012年5月4日新华日报,与上文内容一致,略) 材料三:学者再聚“水浒故里”确认施耐庵是兴化人 (光明网文化频道转载,与上文内容一致,略) 材料四:关于施耐庵身世的调查(北京日报2012年5月28日) 近日,由中国水浒学会、江苏省社科院、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和兴化市联合举办的纪念文化部关于 施耐庵身世调查60周年暨《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发表3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江苏省兴化市举行。专家 指出:《水浒》作者施耐庵的身世,新中国建立初期就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重视。1952年文化部调查团四 位成员中,徐放、谢兴尧、钱锋都撰文认为《水浒》作者施耐庵是兴化一带人,聂绀弩虽未有专文发表, 但从给盐城地委和何满子等人的信函中,表露了他晚年对《水浒》作者施耐庵的异常关注和悄然转变的心 态。1982年4月25日,张志岳、朱一玄、范宁、刘操南、何满子等16位专家学者签署的《对江苏省新发现 的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经过30年的历史检验,证明是实事求是的。 有学者指出:上世纪初以来陆续发现的《施氏家簿谱》、《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等文物史料,应该 说是确凿可信的,可以借以确认兴化施耐庵的存在。至于在学术界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分歧是可以理解的。 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角度看,兴化位于江淮之间里下河地区腹部,四面环水,具有“水浒摇篮”赖以产生 的锅底洼、荷叶地、芦苇荡、水浒港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处士施公廷佐 墓志铭》、《施让地照》是“地下之材料”,《施耐庵墓志》、《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是“纸上之材 料”,山东、江苏、浙江绵延千里、流传百年的施耐庵轶闻传说是“口述史料”,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 互支持,是有机的整体。历次调查所获取的出土文物、家谱和民间传说等多重证据,在兴化白驹场施耐庵 身上,大体上都能合榫,可以判定元末明初的兴化人施彦端即施耐庵,就是《水浒传》的作者。 与会者呼吁,尽快将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兴化白驹场(今分属兴化、大丰两市)人写入中国文学史、权 威工具书,恢复民国时期教科书将施耐庵定为兴化人的注释。(莫其康) 材料五:专家确认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兴化人 施耐庵文史考察纪念座谈会举行(《博览群书》 2012年6期 祈康文,正文略) 本来,会议报道特别是涉及学术问题,应该慎重。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公正,学术研究要求真实全面。 材料一至五均有一个伪命题:“兴化白驹场”、“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兴化白驹场(今分属兴化、大丰两 市)人”。 施耐庵(1296-1370)生活的年代果真如此吗?否!当初这儿不叫“兴化白驹场”,而称“泰州海陵 县白驹场”,《元史》、《明史》均是这样介绍泰州白驹场的,毛泽东主席亲自关注编撰的《中国历史地 图集》也是这样标注的,白驹场属泰州,不属兴化,且泰州白驹场的施耐庵故居在今大丰市白驹镇北街33 号。所谓白驹场是兴化之属,主要是在清朝和民国的一段时间,这显然不是施耐庵生活的年代,所谓报道 称“与会者呼吁,尽快将施耐庵是元末明初兴化白驹场(今分属兴化、大丰两市)人写入中国文学史、权 威工具书,恢复民国时期教科书将施耐庵定为兴化人的注释。”这一观点也是荒谬的!施耐庵故里不可能 分属两地,民国时的一段时间白驹镇属过兴化,在教科书称为兴化人,但今天白驹镇属大丰,难道不写成 大丰人,还恢复写成兴化人,岂不可笑?! 材料六:施耐庵的故里在兴化——纪念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座谈会书面发言(兴化报2012年4月25 日) 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其人、其事、其故里,经1952年、1982年两次考察,和江苏学者及兴化、 大丰人民的不懈努力、辛勤工作,在30年后的今天,在学术界应该说已经取得了一致意见,那就是:《水 浒传》不是没有作者,也不是不知道作者是谁,而是确确实实知道了是施彦端,即字耐庵的伟大作家。他 创作或编著《水浒传》,也是确确实实的事实。他所著的《水浒传》,初期或称《江湖豪客传》,或称 《宋江》,称作“施耐庵的本”,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出土文物,充分证明了曾流 寓杭州的施耐庵,其故里就是江苏兴化白驹镇施家桥。即将出版的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孙一珍先生的 《明代小说史》,在《水浒传》一章中,径署作者施耐庵是兴化人,可见这是全国学者的共识,也是历史 的抉择和肯定。 施耐庵的故里在兴化,现有两谱(《施氏家谱》、《施氏家簿谱》)、两志(《施耐庵墓志铭》、 《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可证。这些发现于1918年或1916年以前的史料和出土文物,在缺少功利思想的 动机下,应该是可靠的,真实的。这完全不同于1927年以后出现的伪造的《红楼梦》脂批本。 怎样看待历史传闻和书本记载?传闻历来是史书的材料来源之一。没有传闻,也就没有了司马迁的 《史记》;相反,书本上的记载,也不一定可靠。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有关施耐庵的民间传闻,而不能迷信 书本上的材料。如《百川书志》、《七修类稿》这些目录或笔记中所载,罗贯中是钱塘人、杭人、越人一 样,都是不准确的;罗贯中也与施耐庵一样,在杭州生活过,而实际上是东平或太原人。可以说,著录施 耐庵是钱塘人,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侯忠义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现在澳大利亚探亲) 材料六称施耐庵“其故里就是江苏兴化白驹镇施家桥”,这又是一个怪论,这是资深教授的“低级错 误”,这里的“兴化白驹镇”,今属大丰,不属兴化。当有兴化人将此次会议纪要送与会的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所研究员王春瑜审读、签名时,王春瑜未签,并明确指出“兴化白驹镇”今属大丰,不属兴化。 材料七:纪念文化部关于施耐庵身世调查60周年暨《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发表30周年学术座谈会述 要(《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2期) 2012年4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水浒学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和兴化市联合 举办的纪念文化部关于施耐庵身世调查60周年暨《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发表30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历 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兴化市举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遗产》编辑部原主任、编审卢兴基,中国社科院 历史所研究员王春瑜、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姜建、研究员陈辽、副研究员徐永斌、魏文哲,南京师范 大学教授李灵年,南京大学教授王立兴、吴翠芬、苗怀明,贵州大学教授曲沐,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林骅, 湖北大学教授佘大平、张虹,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教授冯保善,东南大学教授乔光辉,福 建师范大学教授欧阳健,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黄鹏成,扬州大学教授黄俶成等2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 就施耐庵身世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论证。 中国水浒学会会长佘大平主持开幕式,他充分肯定1952年文化部关于施耐庵身世的调查和1982年江苏 省社科院组织的施耐庵文物史料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认为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共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 长邹祥龙致欢迎辞,代表市委、市政府向与会的专家学者深表敬意与感谢,对已故的施耐庵研究专家表达 缅怀之情,并介绍了施耐庵故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作为“水浒摇篮”赖以产生的独特历史地理环境。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陈刚在致辞中强调指出,江苏省社科院自始至终积极参与了施耐庵和《水浒传》的研 究工作,并产生了一批成果,刘冬等学者在施耐庵研究方面所作的开创性贡献,为广大研究者所赞誉。位 于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地带的兴化是中国的一块宝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为中华文明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施耐庵之所以在兴化出现,不是偶然的,是这片丰厚的水土孕育出来的。江苏省明 清小说研究会会长萧相恺在书面致辞中,情深意切地回顾了1982年“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那场气氛热 烈、一心求真的会议,认为像那样认真考察、热烈争辩、严谨论证的学术会议,在学术界值得大加提倡。 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秘书长仓显也致了贺辞。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在来函中指出:“30年前应邀参加 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活动,原本对《水浒传》作者问题,无所适从,几天的考察、参观,使我萌生了一种 自以为最贴近历史事实的判断:《水浒传》的原创者施耐庵,原籍兴化(大丰),流寓杭州。”北京大学 资深教授侯忠义在书面发言中认为:“施耐庵的故里在兴化,现有两谱(《施氏家谱》、《施氏家簿 谱》)、两志(《施耐庵墓志铭》、《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 可证。”会议交流了曲沐的《施耐庵祖籍 的再认识》、陈辽的《施耐庵生卒年考》、李灵年的《<施耐庵研究>及其前后》、浦玉生的《三重证据法 重说<水浒传>作者施耐庵》、陈麟德的《让施耐庵归真返璞》、任祖镛的《再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 化情结》和即将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的《施耐庵研究》(样稿)收录的欧阳健的《<浙江通志>元代选举科目 正讹——兼评“至顺二年辛未余阙榜”之由来》、莫其康的《1952年、1982年施耐庵身世调查成果的检阅 和思考》等多篇新作。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前往大丰市施耐庵纪念馆考察了“施氏长门谱”,赴兴化市新 垛镇拜谒了施耐庵陵墓,在兴化施耐庵纪念馆考察了“施廷佐墓志铭”。在实地参观考察的基础上,大家 畅所欲言,从文化生态学和系统论等新的研究角度,从出土文物、家谱和民间传说等多重证据综合分析, 肯定了元末明初兴化白驹场(今分属兴化、大丰两市)施耐庵的存在。与会的卢兴基、李灵年、王立兴、 欧阳健诸先生深情回忆了1982年亲身经历的考察及座谈情况。会议对当年考察者的探索求实精神和考察的 重要学术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受李灵年先生委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欧阳健为会议作学术小结。兹将会议 的要点简述如下: 《水浒》作者施耐庵的身世研究,备受人们关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建立初期,就曾 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重视。1952年文化部调查团南下调查的四位成员中,徐放、谢兴尧、钱锋都撰文认为 《水浒》作者施耐庵是兴化一带人,聂绀弩虽未有专文发表,但从给盐城地委和何满子等人的信函中,表 露了他晚年对《水浒》作者施耐庵的异常关注和悄然转变的心态。1982年4月25日,张志岳、朱一玄、范 宁、刘操南、何满子、刘冬、张啸虎、袁世硕、李灵年、王俊年、卢兴基、张惠仁、章培恒、王立兴、马 蹄疾、欧阳健等十六位专家学者于扬州萃园签署的《对江苏省新发现的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物史 料考察报告》,经过30年的历史检验,证明是实事求是的。 上世纪初以来陆续发现的《施氏家簿谱》、《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等文物史料,在那个缺少功利思想的 年代,应该说是确凿可信的,由此可以确认兴化施耐庵的存在。至于在学术界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分歧是可 以理解的。在我国备受歧视的通俗小说的传播过程中,出现某些记载可疑,或者故老传闻失实的情况,并 不奇怪,应从总体上看待它的真实性。解读上的细微歧义,不构成是非问题。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也 可能存在这一情况,但不可一概否定。该墓志是较完整的文献,由于发表时间较晚,与胡瑞亭的版本有简 繁之分,先后之别。1952年文化部调查团《再次调查有关施耐庵历史资料的报告》认为,经鉴定“原稿 《施耐庵墓志》和《兴化县续志》上所载的原文是毫无出入的”。1982年的调查因故没有看到这份报告, 留下了遗憾。 关于施耐庵《秋江送别》遗曲,经当年陪同聂绀弩调查的丁正华于1982年翻检“文化大革命”被抄而又发 还的资料中,该遗曲赫然在目。徐放曾于1982年7月31日致书刘冬,告知《施耐庵生平调查报告》所录 《秋江送别》遗曲,与丁正华抄件完全一致,堪称大手笔,感情意境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写出来的。刘冬当 年据“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蓬”,查到鲁渊等曾劝阻张士诚缓称吴王,辞官而走,第一次在时间坐标上 找到施耐庵的行踪记录,具有很高的价值。 对待有关施耐庵的民间传闻,应该从根本上反省思维方法。历史传闻历来是史书的材料来源之一,没 有传闻,也就没有了司马迁的《史记》;相反,书本上的记载,如只言片语的私家书目和笔记资料,也不 一定完全可靠。《百川书志》、《七修类稿》等资料,说罗贯中是钱塘人、杭人、越人,都是将寄籍误为 里籍了。罗贯中在杭州生活过,而实际上是东平或太原人。施耐庵也是如此,兴化、大丰地区存在的许多 有关施耐庵的传闻故事,不应视为空穴来风,可与文物史料相结合作为佐证。 从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角度看,兴化位于江淮之间里下河地区腹部,四面环水,具有“水浒摇篮”赖以 产生的锅底洼、荷叶地、芦苇荡、水浒港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有着丰富的与施耐庵有关的民间传说。 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处士施公廷佐墓志铭》、《施让地照》是“地下之材料”, 《施耐庵墓 志》、《故处士施公墓志铭》是“纸上之材料”, 山东、江苏、浙江绵延千里、流传百年的施耐庵轶闻 传说是“口述史料”, 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持,是有机的整体。历次调查所获取的出土文物、家 谱和民间传说等多重证据,在兴化白驹场施耐庵身上,大体上都能合榫,可以说施彦端即施耐庵,《水浒 传》作者作为元末明初的兴化人有很大可能性。这是运用文化生态学和系统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国社 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孙一珍的《明代小说史》,在《水浒传》一章中,便径署作者施耐庵是兴化人。 施耐庵身世的考证,经历了太多的反复,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1952年冬的苏北水乡,交通、食宿等条件 极其艰苦,聂绀弩、徐放一行常驻调查了40多天,没有一番科学探索的热情,是不可想象的。1982年的调 查,专家们身历实地,态度极其认真,论证十分严谨,考察成果应予尊重。在施耐庵身世问题上,聂绀弩 等人也有难言之隐,非学术干预是1952年施耐庵身世调查成果未得彰显和1982年考察成果遭到纠偏的直接 原因。《施让地照》原件的丢失,《施廷佐墓志铭》的严重磨损,都是人为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与会者对莫其康新编的《施耐庵研究》(样稿)给予好评,认为既收有代表性论文,又有相关链接、存目 辑览,图文并茂,是一部集施耐庵学术研究成果之大成的厚重之书。与会者认为,学术问题应该通过学术 研究与交流来解决,避免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务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务必 坚持全息思维、系统思考,讲究学术规范,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致力于施耐庵的深入研究工作。 与会者希望,兴化、大丰两市要联手合作,理直气壮地宣传《水浒》作者施耐庵,进一步深化施耐庵研 究,对尚未发现的施氏文物史料,应继续着力挖掘、保护。用文化部调查团唯一健在的钱锋先生的话说, 要让外国文化人到中国来,都来看一看施耐庵纪念馆,让世界都能了解施耐庵。与会者呼吁尽快将施耐庵 是元末明初兴化白驹场(今分属兴化、大丰两市)人写入中国文学史、权威工具书,恢复民国时期教科书 将施耐庵定为兴化人的注释。他们建议由江苏省文物局牵头,联合兴化、大丰两市,组成施耐庵文物资源 整合委员会,协调保护、开发、利用施耐庵文物资源,促成旅游资源的共享。由江苏省交通厅牵头,联手 泰州市、兴化市,帮助解决新垛镇施家桥施耐庵陵园的交通出路与大兴金公路干线的连接问题,请大丰市 帮助解决出入白驹施耐庵纪念馆的交通问题。(林骅、章琦) 材料七的报道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2期,本来作为严肃的学术刊物的《明清小说研究》 当期简直沦为会议简报类刊物了,在“纪念施耐庵座谈会专题”栏目下,发了几篇讲话稿,再附上座谈会 述要。座谈会述要作者都是第一次到兴化,此文是按照兴化人的授意或意图,写成了座谈会述要。除重蹈 “兴化白驹场”覆辙外,未说清什么实质性问题。该文提到给予好评的莫其康编《施耐庵研究》一书(样 稿),收录我一篇文章《钱塘施耐庵与上海鲁迅》,将我写的泰州海陵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 镇),括号内硬改成“今分属兴化、大丰两市”。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可以不登载,或也可以加脚注、尾注 加以说明,我的主要观点是不可随便更改的,这样一改,读者都以为我也是持白驹场“今分属兴化、大丰 两市”观点的人。再联系该书刊载1952年21号《文艺报》刘冬、黄清江的文章,也可以随便改动,等等。 蒙混出版社、蒙蔽学术界,不仅一般的读者有所不知,就是研究了一辈子水浒学的八十岁老教授也蒙在鼓 里,收录他人文章、更改作者观点,岂有此理?!一次纪念60年、30年施耐庵学术活动的座谈会,我们看 到近30年来出版的江苏省社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施耐庵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 《耐庵学刊》编辑部等编的《施耐庵研究(续编)》二书,堪称施学研究的工具书,未得到赞扬,而一本 《施耐庵研究》(样稿)纂改他人研究文章的当时还未出版的书(我作为作者至今未得到正式出版的样 书),却得到了表扬。30年前16位专家《对江苏省新发现的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报告》 认为“元末明初在现江苏省兴化施家桥和大丰白驹镇一带”有一位施耐庵的存在是可信的,而今天的“座 谈会述要”都成了“兴化一带”;30年前专家认为“施耐庵的存在是可信的”,而纪念这次活动的述要, 却说成施彦端即施耐庵“有很大可能性”。这是不是“屁股指挥大脑”的随心所欲的所谓学术述要?! 习近平总序《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之一的《浙江文学史》(王嘉良主编,杭州出版社2008年 12月第1版第274页),在介绍施耐庵时是十分准确和权威的:“施耐庵原籍苏州,住阊门外施家巷,后迁 居当时海陵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其曾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 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希望至今仍执迷不悟、被弥天大谎蒙蔽的一些人,应该好好加强学习, 深刻领会,保持独立的精神、自由之思想。 练就火眼金睛,识破弥天大谎! 浦玉生系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首批作品——长篇 人物传记《草泽英雄梦——施耐庵传》作者,作家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最新文章

AI发布

浦玉生著《张士诚传》读后感

AI发布

浦玉生著长篇人物传记《张士诚传》简评

AI 望海

试论浦玉生传记文学方法论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网站目录

  • > 水浒争鸣文库
  • > 学会动态
  • > 周锡山说水浒
  • > 明清小说研究
  • > 欧阳健说水浒
  • > 耐庵亭
  • > 水浒街
  • > 水浒传播史
  • > 佘大平说水浒
  • > 水浒杂志
  • > 水浒文化
  • > 水浒艺苑
  • > 水浒博物馆
  • > 水浒博客
  • 联系方式:

    邮箱:pyscn@sina.com

    © 2021 SHUI-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